必修一 | 第六单元《劝学》《师说》教学设计

/

 《劝学》《师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荀子、韩愈及相关文学知识;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味文中蕴涵的“学习之道”“从师之道”;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择师标准;明确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并学习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学习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诵读、探究、点拨。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  示范研读《劝学》。
一、导入新课,遇见作者
1.导入新课
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同学们到如今也已经经历了9年多的专业学习。对于学习,相信同学们也有一些感触,那么,你们觉得怎样才能学好呢?(预设答案:碰到一个好老师,拥有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不断学习)不仅同学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的古人早早就给我们阐述了这个道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荀子的《劝学》和韩愈的《师说》,看看古人是如何看待有关学习的问题的。
2.走近荀子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对话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指出先秦议论文发展的三个阶段),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走近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主要作品有《祭十二郎文》《师说》《进学解》《原毁》等。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是其所倡导的“古文”的集大成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韩、柳古文运动开拓了散文新天地。
二、品味“劝学”,感悟学习
(一)听朗诵音频
(二)自读课文
1.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翻译课文,标记疑难字词句。
2.归纳梳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有,同“又”,再次;暴,同曝”,晒;车柔,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
③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
(2)重点实词
①中:木直中绳——动词,符合,合乎
②疾:声非加疾也——劲疾
③假:假舆马者——借助
④绝:而绝江河——横渡
⑤致:而致千里——到达
⑥兴:风雨兴焉——
⑦功:功在不舍——功效
⑧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
⑨用:用心一也——因为
(3)文言虚词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连词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连词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折连词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关系连词
(4)词类活用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使动用法,使……走得快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⑥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车柔,使动用法,使……弯曲
(5)古今异义
①劝学————古:勉励、规劝;今:劝、劝戒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检验;今:参加、加入
③声非加疾也————古:劲疾;今:疾病、快
④假舆马者————古:借助;今:不真
⑤用心一也——用心——古:思想意识活动;今:读书用功
⑥蟹六跪而二螯————古:脚;今:跪下
⑦虽有槁暴————古:即使;今:虽然
⑧金就砺则利————古:指金属制的刀斧等;今:金子
⑨而绝江河————古:横渡;今:断绝
车柔以为轮——以为——古:把…做成;今:认为
(6)特殊句式
①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介词结构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状语后置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固定句式:无以至千里。
3.教师就学生提出的疑难字词句释疑,再指名学生翻译,教师予以补充。
(三)文本探究
1.第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出中心论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第二节中哪一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其余的比喻句与这一
句有什么联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3.第三节中哪一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这一节使用的比喻句,谈到了与学习相关的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跂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4.第四节是从哪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本节作者运用了十个比喻句来说理,这十个比喻句从意思上看,可以分为几层?
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四)合作探究
探究本文的论证方法。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指出这些比喻句分别是用来证明哪一种观点的,以及设喻的特点。
阐明学习的意义: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④故木受绳则直;⑤金就砺则利。
阐明学习的作用: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正);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正);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反);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反);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反);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反);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正);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反)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除采用喻证法外,本文还运用了正反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3.写作手法总结。
①生动形象的比喻。荀子善于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设喻,这是荀子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阐发生活的结果;采用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复设喻等多种设喻方式,让文章活泼跳跃、说理深入浅出,质朴透彻。②气势磅礴的对比。文章多用对比,正反同举、正反对举,让道理鲜明突出,说理气势充沛。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品读《师说》,课文总结。
三、品读“师说”,感恩师者
(一)感知一篇文
1.听课文视频朗诵。
2.自读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翻译课文,标记疑难字词句。
3.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表否定。
(2)一词多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焉:动词,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3文言虚词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⑤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⑧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4词类活用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②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不如
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⑥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⑦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⑧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⑨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5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③无贵无贱————古:不论,不分;今:没有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理
⑤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
⑥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⑦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⑨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⑩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
6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介词结构后置:学于余;耻学于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可怪也欤;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④被动句:不拘于时。
⑤所字结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教师就学生提出的疑难字词句释疑,再指名学生翻译,教师予以补充。
(二)体会一段史
1.韩愈为谁写了这篇文章?何以见得?(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四段,讨论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年轻人的。
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写下这样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
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他人,为何只选择了李蟠?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没有必要为他写文章,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3.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根本原因之一为: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那么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完成下列表格。(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今众人
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古圣人
从师而问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而大遗
于其身
则耻师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观点:既有纵向对比(第一组对比),也有自身对比(第二组对比),还有横向对比(第三组对比),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文中如果不用这三组对比,效果好不好呢?一起看一段修改后的文字: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此愚人之所以为愚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吾未见其明也。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明确:对比论证的作用:造成强烈反差,增强说服力,突出观点。
在刚学完的《劝学》中,荀子也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来说理,一起来回顾:
将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学习贵在积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用金石比喻来对比,说明学习贵在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将蚯蚓和螃蟹对比,说明学习贵在专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通过温故知新,感受到作者运用对比论证强调的观点: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往今来许多名人正是得益于从师学习。齐读第二、三段。
教师补充社会背景:
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作的。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识得一种理
1.你认为《师说》中阐明了哪些重要的观点?大家是否可以背得出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段,讨论明确)
(1)老师的职责是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2)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课堂小结:整篇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接着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及引用论证的方式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最后交代了本篇文章的写作缘由。
四、与时俱进,拓展延伸
1.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又拥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从《劝学》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2.《师说》这篇文章虽然说到此文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新闻:10月24日,眉山市仁寿县城北实验初级中学,一初三男生在教室内偷袭老师,用砖块连续击打老师头部,10秒9下。据红星新闻报道,该男生因为在校内骑自行车被班主任教育,所以怀恨在心。而受伤的老师三十多岁,平时很敬业。)
3.课文总结。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学习对于每个人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每个人只是芸芸众生中极其普通的一体,但是学习却让我们成为芸芸众生中独特的个体,这是学习带给我们的。然学习需得“用心一也”,更要“古之学者必有师”,同学们,让我们左手携着“专心”,右手牵着“师者”,在求学的旅途中走出一片光明! 
 
《反对党八股(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学习本文运用成语、俗语、引例、设喻使语言生动形象的方法以及语言使用的原则。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筛选并整合文章相关信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本文边破边立、分项例举的论证方法,了解破立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不良文风的表现和危害,认识树立良好文风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边破边立、分项例举的论证方法,了解破立之间的过渡和照应;学习本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点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破题”,明含义
1.出示明清科举考试答卷图片。
 
问题:明清科举考试的方式是什么?那么什么是八股文呢?
明确: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共四个部分。
2.什么是党八股?
五四时期,很多留学生从欧美日本回国,说话写文章只知生吞活剥地照搬外国的东西,一些浅薄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染上了这个毛病,形成了新的八股——洋八股。这种毛病传染给共产党内的一些人,就产生了党八股。党八股指革命队伍中某些人所写的文章,这种文章对于事物不加分析,只是搬用一些革命的名词术语,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如同“八股文”,所以称之为党八股。
二、“承题”,知背景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讲演,是继《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后的又一篇重要的整风文献。
当时,为了总结历史经验,肃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恶劣影响,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党中央开展了全党的整风运动。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三、起讲”,析标题
问题:文章标题有什么特点?党八股那么坏,我们为什么不说“禁止党八股”而说“反对党八股”呢?也就是说用“禁止”这个词好,还是用“反对”这个词好?
明确:标题直接表明观点,干脆利落,毫不含糊。用“反对”一词好。因为党八股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这是很难用行政命令禁止的,实际上也是禁止不了的。可见用词要反复掂量,仔细斟酌。
四、入题”,窥全豹
1.快速阅读课文,画出重要词语,梳理基本结构。
2.字词积累。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作用。
言之无物文章或言论内容空洞。
得胜回朝原指取得胜利回到朝廷,现泛指胜利而归。多含讽刺意味。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人民遭殃。
对牛弹琴对那种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这里讽刺那些不看对象盲目地写文章的同志。
檄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者的文书。
流毒流传有害的影响;流传的毒害。
3.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1)引论部分(提出问题):第1自然段,指出党八股有八大罪状。
(2)本论部分(分析问题):第2—9自然段,列举党八股八大罪状,论证其危害和纠正的方法。
(3)结论部分(中心论点):第10自然段,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采用并列的结构)。
五、起股”,列提纲
1.自主阅读课文,用表格形式列出党八股罪状、表现、危害、根源及克服办法。
2.党八股罪状、表现、危害、根源及克服办法一览表
罪状
表现
危害
根源
克服办法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散布坏影响
造成坏习惯
下决心不要群众看
把文章写短写精
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生怕人家驳,装样子恐吓辱骂
妨害真理
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惯用的手段
讲科学,讲真理,实事求是
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故意写人们看不懂的
起不到作用,见不到成效
不要老百姓看
研究分析宣传对象
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没几句生动的话,学生腔
文章没人看
没和人民群众接触过
学习语言
甲已丙丁,开中药铺
不动脑筋罗列现象
使人做概念游戏
形式主义的方法
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不研究不准备不修改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责任心薄弱
加强责任心
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六、中股”,精华
1.示范鉴赏文章如何批判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
(1)课文是怎样论述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的?用了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
明确:课文第二段先提出本段论点:“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接着分析批判“空话”的两种表现形态:第一是长而空。长而空的后果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其产生原因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然后以斯大林的演说为范例,一褒一贬,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战争时期尤其需要简短和精粹的文章。第二是短而空。先承上启下,辩证地指出短而空也不好,因为“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紧接着用长篇巨著《资本论》作为例证,并引用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明文章长短要服从内容的需要。最后得出结论: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2)这段内容主要运用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但在论述具体问题时,又具有各种不同的论证特点:
例证:斯大林的演说和《资本论》。
引证: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对比论证:斯大林的演说与有些老爷的长文章。
比喻论证:长而空的文章像“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2.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章如何批判党八股的其他几条罪状。
第一小组: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
第二小组: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
第三小组: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
第四小组: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
第五小组: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
3.小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以下为预设内容)。
(1)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
首先将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与第二条罪状作了比较,“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二者错误的性质有轻重之分,后者比前者理应受到更严厉的批判。接着作者用了色彩极强的词与句式来强调“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比“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更坏。如“毒素”“无赖”等词,“不只……而且……”“不但……简直……”等层递的句式。
4层论述
第1层,提出论点: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2层,分析党八股的虚弱的本质。课文指出恶劣文风是“无赖”之后,引用鲁迅的话对这种文风进行批评,再用正反论证的方法指出科学的东西不怕批,而党八股却害怕驳。
3层,分析党八股的错误手段,说明写文章做演说,要有严肃的科学的态度。这一层用列举《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的方法揭露党八股的错误。
第4层,强调写文章、做演说要靠马列主义真理,小结上文。
(2)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
课文分析批判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时,列举了“工”字写歪、“人”字加撇的例子,进而批判了“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错误,阐述了群众观点的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在选择例证时要力求典型,力求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在论述时,作者以“对牛弹琴”作比,讥讽的是写文章不看对象的人;用“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说明主张的是写文章、做演说要看对象、看听众。
(3)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
分四层论述:
第1层:指出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第2层:指出语言无味的八股调的危害性。
第3层:分析学习语言的必要性和途径,提出医治党八股语言病症的方法。
第4层:阐述作宣传工作必须学习语言。
课文把党八股比喻为“小瘪三”,形象生动,一是将抽象的党八股变成常见的具体形象,二是瘪三那副干瘪肮脏、面目可憎的模样,会激起读者厌恶、憎恨的感情。
这一段的论证时,首先提出论点,揭露党八股在语言方面的拙劣表现,用“瘪三”作比,论证其干瘪无味、面目可憎。由此过渡到谈为群众服务这一问题,这样就把“对象”和“语言”结合起来了,进而很自然地引出为什么要学习语言的问题,指出学好语言和革命工作的重要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怎样学习语言的问题。最后课文提出凡做宣传工作的同志都要学习语言,水到渠成地小结了这一段落
(4)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
这一段主要批判党八股的形式主义,讲思想方法的问题。课文批判党八股滥用数字序号而没有真切的内容,这和第一条“空洞无物”有联系。在分析批判其形式主义实质的基础上,从正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紧扣整风和反对党八股的重要意义,引出对党八股六、七、八条罪状的批判。
(5)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
这段内容主要讲写作态度和造成后果的问题,在整篇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不负责任”是产生上述五条罪状的根源。“到处害人”则是它的必然结果,具体内容就是第七条罪状“流毒全党,妨害革命”和第八条罪状“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七、后股”,寻规律
1.从上面的分析中,你觉得本文在论证上有什么特色?
(1)《反对党八股》运用了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
在批判每一条罪状时,一般是按照摆情况、论危害、挖根子、提改正方法的思路进行的,也就是说从批判中阐明正面主张,破中有立。以批判“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这一罪状为例:先批判写长而空的文章不好,后提出正面主张,要把文章写得短些、精粹些。在批判短而空的文章也不好之后,接着又提出“应当禁绝一切空话”的主张。当谈到我们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时,又强调了“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这种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使论证全面深刻,说理透彻。
破和立是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式。破就是驳论,立就是立论。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论的途径有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这两种论证方式在议论文中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是相互联系、交错使用的。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以充分申述正面论点。采用这样的论证方法才更有力量,才能论述得更彻底。
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驳斥的错误观点应是文本所立论点的对立面。以立论为主的破立结合的议论文要用适当的篇幅驳斥错误观点,驳是为了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牢固地确立正面的论点。所以,文中所驳斥的观点既要是错误的,又要与文中确立的论点针锋相对。②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文中立、驳两部分内容的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本文破立之间过渡自然,前后照应,结构严密。
本文在破和立之间用了过渡的词或句,衔接紧密。文章内容也前后照应。如第二段,指出长而空的文章使群众见而摇头之后,用“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一句过渡到批判短而空的文章也不好;接着语气一转,用“但是”一词自然地过渡到当前“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反对那些危害最大的长而空的文章,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扔掉;最后明确指出“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来同前面所指的罪状相呼应。这种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具有结构严密、环环相扣的特点,在文中其他许多段落里也有体现。
2.找出本文与前文使用的成语、俗语、文言词语及口语,体会其表达作用,并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文言词语:臻于郅治、一言以弊之、从容避匿、视同一律、装腔作势、以毒攻毒
口语:落水狗、靠科学吃饭、瘪三、不中用、扔到垃圾桶去
俗语:;懒婆娘的裹脚布、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生动的比喻:洗脸
本文的语言特点:使用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语言;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明白。
八、束股”,提能力
1.根据课文所列罪状,反其意而行之,写几条写作原则。
示例:内容充实,言之有物;实事求是,宣传真理;有的放矢,尊重对象;语言丰富,生动活泼;善于分析,解决问题;责任心强,有益于人;影响全党,有益革命;传播出去,利国利民。
2.请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写一段文字,阐释你对“开卷有益”的认识。200字左右。
俗话说:“皇帝开金口。”宋太宗的“开卷有益”就自然成了读书人的座右铭。但开卷果真都有益乎?答曰:非也。《诗经》《史记》《资本论》可称为“卷”,希特勒的《我之奋斗》、可预测前程的《八卦全书》也可称为“卷”,可这些“卷”读了都会对读者有益吗?特别是现在,街头书摊上摆的是清一色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甚至是不堪入目的淫秽书刊。有的青少年整天捧着言情小说掉泪,丧失了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有的成了奇招怪术的试验品;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于是不由得引出人们的阵阵感喟:“这种‘卷’开不得啊!”由此可见,开有益之卷,开卷方能有益。“开卷”未必都“有益”。我们要有选择地开“有益”之“卷”,让“卷”真正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分析和梳理文本层层推进的论证推理过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
联系历史背景,准确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揣摩语言感情色彩。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
能感受作者在对待中外文化上的拿来主义态度;能体会拿来主义的意义和非拿来主义的危害。
教学重点  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教学难点  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研讨法、导学法展开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当今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设问:“拿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它后面加上一个“主义”呢?
师生交流讨论后明确:“拿来”是一个动作行为。“拿来”加上“主义”,是因为它很重要。这里的“拿来”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
2.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呢?我们先简单地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3.教师设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师生交流讨论后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4.教师设问: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杂文还是议论文?
师生交流讨论后明确: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因素。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三、研读文本
(一)一探论点,明确“拿来主义”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在开头就提出来?
提示:本文的论点是第7段中的句子“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并不在文章的开头。因为这是随笔式的议论文,是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写的,因此开头肯定是介绍现实情况,在摆现象的基础上再亮出自己的观点。作者在开头先批判当时国民党政府的“送去主义”的不当做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送去之外,还应拿来。然后举例澄清“拿来”和“送来”的区别,最后水到渠成地亮出完整论点:真正的拿来应该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教师这时可以介绍写作背景:为什么鲁迅要提出“拿来主义”呢?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的一些错误态度而写的。当时对待外来文化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全盘接受,一种是盲目排斥。鲁迅对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不赞成,于是写了这篇文章,提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基本理解——
论点即第7段里的话:“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简单说就是“拿来主义”。
不放在开头,是因为这是随笔式的议论文,是就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写的,因此开头肯定是先介绍当时“送去主义”的不当做法。然后提出观点:送去之外,还应拿来。再用各种论证方法,亮出完整观点:真正的拿来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探论据,感受“拿来主义”
1.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本文的论据在哪些段落?是怎样来论证的?
2.第8、9段写的是什么,是不是论据?为什么?这样写是不是不合情理?
提示:
第一,所谓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第二,本文的论据主要集中在第3段和第6段。第3段从侧面证明了为什么要“拿来”,第6段则从正面证明了为什么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三,第89段写的是“怎样拿来”而不是“为什么拿来”,因此不算是论据。之所以这样写,从反面来说,作者的论点是以下结论的方式提出来的: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因此没必要在论点段之后再论证“为什么拿来”了;从正面来说,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让作者懂得方法,知道该怎样“拿来”,所以在接下来的第8段和第9段中需要形象化的阐述,谈谈该怎样“拿来”,这样写更符合为现实写作的原则。
基本理解——
论据在第3、6段。其中第3段从侧面证明为什么“要拿来”;第6段从正面证明为什么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8、9段写“怎样拿来”。不是论据,因为既不是用来证明“为什么”要“拿来”,也与论据涵义不符。
)三探论证,体悟“拿来主义”
1.第8、9段分别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是不是从同一个角度来论证的?
2.就第8、9段介绍的对待大宅子的几种态度及其他几种东西(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请依次用直白的话来解释。
提示:
第一,这两段都属于比喻论证。第二,这两段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的。第8段从反面来阐述,介绍的是错误的态度,“‘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第9段是从正面来阐述的,介绍的则是正确的态度。第三,对待大宅子即对待文化遗产,有这样三种态度:“不敢走进门”即不敢接受,“放一把火烧光”即全盘否定,“接受一切”即全盘肯定。第9段中的“鱼翅”指的是文化中的精华,“鸦片”指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的东西,“烟枪”“烟灯”指文化中的糟粕,“姨太太”指封建文化。
基本理解——
比喻论证。角度不同,第8段从反面阐述,介绍错误的态度;第9段介绍正确的态度。“大宅子”即文化遗产:“不敢进门”是逃避害怕,“烧光抢光”是全盘否定,“欣然接受”是全盘肯定,“拿来”是辩证吸收;“鱼翅”是精华,“鸦片”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烟枪和烟灯”是糟粕。
)四探特点,品味“拿来主义”
1.全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依照段落顺序,用简洁、准确、全面的语言来梳理全文的思路。
2.论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述的效果是什么?
提示:
第一,全文的写作思路是这样的。第1段先从现实问题入笔,列举种种崇洋媚外的不良现象,然后第2段提出自己的观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第3段解释如果只有送去,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没饭吃,第4段和第5段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第6段列举被“送来”吓怕的例子,第7段指出那不是“拿来”,正确的“拿来”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8段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列举了对待大宅子的三种错误“拿来”态度,然后在第9段列举了四种正确的“拿来”态度,最后水到渠成地在第10段中总结:“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并进一步阐明拿来主义的意义和实施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全文思路清晰而且自然顺畅。
第二,本文在论述上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从现实社会的问题入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能显示出写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二是善用比喻论述,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形象。三是用词幽默灵活,用词灵活主要体现在贬词褒用——“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或褒词贬用——“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或变换用词——“抛来”“抛给”“送来”等等,读来既有幽默风趣的效果,又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基本理解——
先从现实问题入手(第1段),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送去之外,还要拿来(第2段)。因为只有送去,子孙就没饭吃了(第3段)。接着论述拿来的正确方法(第6、7段)。再用比喻论证,列举拿来的正确态度(第9段),最后得出结论,并阐述拿来主义的意义和实施拿来主义的人需要具备的条件(第10段)。全文思路清晰而且顺畅。
特点有三个:一是从现实社会的问题入手;二是用比喻论证来论述怎样“拿来”,如把文化遗产比成“大宅子”;三是用词幽默灵活,如“一路的挂过去”“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等。
四、拓展探究
探究一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1.教师设问:先秦诸子中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很善于设喻,同学们是否知道他是谁?
学生回答:孟子,孟子擅于比喻论证,如《鱼我所欲也》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用战争中逃跑者“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论证启发对方,使他不自觉地说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教师设问:结合上面的例子,请同学谈谈比喻证法说理在议论文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使道理清楚明白,读者容易接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说服力强。能把抽象的道理讲的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写的浅显易懂。
3.教师明确,提出问题:“在当时国内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下,作者在本文中是怎样形象地运用比喻来推理的?请同学具体地分析。”
学生回答:第八、九两小节出现了一系列的比喻连用。
4.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古文有这样的比喻连用?
学生回答:荀子的《劝学》。
学生背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教师明确: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比喻和排比的结合,形成连续设喻(修辞上叫博喻),使表达的内容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促人思考;这一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两相对比,振聋发聩。
探究二
1.教师设问:课文中鲁迅先生善于运用比喻论证来说理,能深入浅出地把抽象的论点具体化,既有感情色彩,又强化了概括效果。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来?
学生回答:“第八小节中,鲁迅先用犀利,幽默的语言,嘲讽和鞭挞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分别用“孱头”“昏头”“废物”比喻逃避主义者、虚无主义者和投降主义者。第九小节中,又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各种利弊部分,真是生动形象而又深刻含蓄。
2.教师设问:面对大宅子有三种不同人物,请同学从心理、行为两方面来分析这些比喻论证的本质和特点?(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归纳:
人物——孱头  昏蛋  废物
心理——怕染污  勃然大怒  羡慕旧主人
行为——徘徊不敢走进门  放一把火烧光  欣欣然接受一切
本质——拒绝接受  坚决排斥  全盘接受
特点——懦弱无能  盲目偏激  愚蠢无知
3.教师设问:“拿来主义”者对待“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是怎么占有、挑选的?通过比较,同学说说这些比喻论证的内涵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归纳:
名称——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特点——有养料  毒品和药品  形式好看、内容恶劣  堕落
本质——精华  精华与糟粕并存  只有形式价值的糟粕  糟粕
探究三
1.教师引导:这篇文章设喻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既有正面设喻,也有正反设喻,请大家举出例子说说看。
学生回答:“‘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和‘新宅子’‘新主人’这是正面设喻,从正面阐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意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送来’‘抛来’是正反设喻,通过正反对照,使道理显得更清楚具体。”
教师设问:“运用比喻论证法说理,要处理好比喻和所说的道理关系,或者喻中含理,或者先喻后理,大家讨论讨论,看看作者采用了哪几种方法?”(同学分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①第三小节中,作者用“丰富”“大度”来设喻,推理“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是不断殖民地化而最后亡国灭种,这种先设喻后说理。
②第八小节中,“徘徊不前的孱头”“一把火烧光的昏蛋”“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是只设喻,不说理,让读者去体会比喻中隐含的道理。
③最后一小节中,先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会变成新宅子”,从正面说明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怎样的积极作用。接着又用“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从反面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喻理结合的又一种形式:先设喻,引出道理,再设喻,进一步论述道理。
五、课堂小结
拿来主义者与前三种人截然不同,对遗产中的精华,大胆吸收;对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就批判地吸收;把对遗产中的旧形式,当做反面教材;而完全无用的则全部坚决地抛掉。这两段相成鲜明对比,是非区别更加鲜明,而比喻论证使观点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
六、课后作业
推荐学生课后阅读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文学与出汗》,让学生对鲁迅杂文认识有所深化。每人在阅读后形成百字感受,在班级博客上交流。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相关日志

Komentar di nonaktif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