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巩固检测(三)答案解析

/

、文言文阅读10. BEH【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王生病征召医师,如果能够把痈疖和痤疮中的脓水挤出来的,赏赐马车一辆;如果有能舔干净痔疮的,赏赐马车五辆,所治的患处越卑下。

“秦王有病召医”是主谓句,“有病”“召医”是连动短语作谓语,联系紧密,其后B处断开;

“破痛溃痤者得车一乘”与“舐痔者得车五乘”为对称结构,结构一致,各自断开,EH处断开。

故选BEH

11.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益”:增加/有益处。句意:增加赏赐了他上百辆车子。/如果使郑国灭亡能对您有好处。

B.说法正确。

C.错误。“备”,齐备,完备/防备。句意:我的安葬用具难道不完备吗?/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D.正确。“为”:被/替。句意:在上面被乌鸦和老鹰吃/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

故选C

1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愚蠢的人往往被外物驱使,而自以为聪明的人还依靠他的偏见看待人事”说反了,应该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被外物驱使,而愚蠢的人还依靠他的偏见看待人事”。

故选D

13. 1)有个人拜见宋王,宋王恩赐十辆车子。他用这十辆车子向庄子夸耀。
2)你见过祭祀的牛吗?披着纹彩锦绣,喂着刍草大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人有见宋王者”,定语后置,“有见宋王人”;“锡车十乘”,定语后置,“锡十乘车”;“锡”,赐;“骄”,向……炫耀。

2)“牺”,祭祀;“文绣”,纹彩锦绣;“食”,喂。

14. 不慕名利,淡泊明志。曹商向庄子炫耀车辆楚人聘请庄子时庄子的反应中都可见其淡泊之心。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庄子从宋国的危机中预判到从宋王那里得到车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顺应自然,追求平等。庄子看淡生死,拒绝厚葬,主张顺应天地,平等看待万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曹商向庄子炫耀车辆时庄子的反应“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和楚人聘请庄子时他的反应“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可看出其不慕名利,淡泊明志。

根据原文“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子为粉夫”可知,庄子从宋国的危机中预判到从宋王那里得到车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由此可见其深谋远虑,居安思危。

根据原文“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可知庄子看淡生死,拒绝厚葬,主张顺应天地,平等看待万物,由此可见其顺应自然,追求平等。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曹商去的时候,宋王赐了他数辆车子。(曹商在秦国对秦王百般献媚)秦王大为高兴,赏赐了他上百辆车子。曹商返回宋国,见到了庄子,说:“住在穷街陋巷,穷得靠织草鞋为生,饿得脖子干瘪,面黄肌瘦,这是我所干不了的;一见面就能使大国之君醒悟而使跟随的车子多达一百辆,这是我所擅长的。”庄子说:“秦王生病征召医师,如果能够把痈疖和痤疮中的脓水挤出来的,赏赐马车一辆;如果有能舔干净痔疮的,赏赐马车五辆,所治的患处越卑下,赏的车越多。先生您大概就是治的痔疮吧?(不然)为什么能得这么多车呢?您还是赶快走开吧!”

有个人拜见宋王,宋王恩赐十辆车子。他用这十辆车子向庄子夸耀。庄子说:“河边有个贫困家庭,靠编织芦苇用具过生活,他的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价值千金的珍珠。他的父亲对他的儿子说:‘拿石头来锤破它!这值千金的珍珠,一定在九重深渊骊龙的下巴下面。你能得到珍珠,定遇到骊龙在睡觉。假使骊龙醒来,你还能保全半点吗!’现在宋国危机的深重,不止于九重的深渊;宋王的凶猛,不止于骊龙。你能得到车子,一定遇到他迷糊的时候;假使宋王醒来,你就要粉身碎骨了。

楚国有人来聘请庄子,庄子回答使者说:“你见过祭祀的牛吗?披着纹彩锦绣,喂着刍草大豆。等到把它牵入太庙去,要想做头无人豢养的牛犊,怎能办得到呢!”

庄子临死,弟子打算厚葬他。庄子说:“我用天地做我的棺椁,用日月做我的双璧,星星做我的珍珠,万物做我的殉葬品。我的丧葬用品难道还不齐备吗?还有比这更好的吗!”弟子们说:“我们担心乌鸦和老鹰啄食老师的尸体。”庄子说:“在上面让乌鸦和老鹰吃,在下面让蝼蛄和蚂蚁吃,从乌鸦、老鹰那里夺过来给蝼蛄、蚂蚁,这是多么偏心啊。”

用不公平的方式来显示公平,这种公平其实并不公平;用不能验证的事物来求验,这种征验不能算征验。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被外物驱使,神人则可以顺应自然并得到验证。聪明人比不上神人已经很久了,而愚蠢的人还依靠他的偏见看待人事,他的功效只是表面的,这不是很可悲吗!

古代诗歌阅读15.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不愿再关心家国之事”错误。“身健在,且加餐”这是从反面立言,表面上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实际上用这种形式来宣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白发暮年依然身健加餐,是词人老而弥坚、坚韧不屈的人格体现。

故选D

16. ①菊花的物象特征与词人的形象特征相似,是词人内在品格的物化。②菊花与春夏绽放的百花不同,在秋季绽放,不同于俗;词人醉酒簪花,倒戴冠帽,歌舞清欢,举止狂放,足见其放浪不羁,不拘于俗。③菊花不畏严寒,凌霜而开,傲然独立;词人于风雨中“横笛斜吹”,白发暮年依然身健加餐、冷眼看世,是不畏坎坷、老而弥坚、坚韧不屈的人格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黄菊枝头生晓寒”为景物描写,词人着意描写菊花深秋的清晨,黄菊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点明时间与节令,为重阳节后,突出“黄菊”在秋季晓寒时节独自绽放,不畏严寒,凌寒盛开;

“醉里簪花倒著冠”,这是词人形象描写,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这是一个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狂士形象,表达词人不同流俗的人格品质;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词人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表现了词人历经坎坷而依然故我的高姿与意志。

本诗中的“菊花”作为典型的物象,与词人形象高度契合,是词人形象的象征,彰显了词人对世俗的侮慢,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

名篇名句默写【答案】 以吾一日长乎尔    吾以也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毋簪等。

、语言文字运用18.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语境义的把握能力。

文中加点的“什么”是任指,指代任何事情;

A.用于反问,表示自己无话可说;

B.用于虚指,表示不确定的事情;

C.任指,指代任何事情;

D.用于虚指,表示不确定的事情。

故选C

19. A:岿然不动/安之若素/泰然处之    B:云淡风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空,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是说“淡人”面对一切都“淡淡的”,任凭外界如何纷乱扰攘,自己都能保持一种平淡、平和的心态,表现出他们随遇而安、淡然处之的状态,所以可用成语“岿然不动”或“泰然处之”。岿然不动:像高山一样挺立不动,形容高大、坚强或坚固、不可动摇。泰然处之: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

B空,前文所说的这类“淡人”表面上看上去不带情绪,将情绪压下去、藏起来,呈现出一种淡然、超脱的外在状态,所以可用成语“云淡风轻”。云淡风轻: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也形容人在面对事情时表现出来的轻松、淡然

20. 甲:这需要视具体情况来回答    乙:无论你是“浓人”还是“淡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空,前文问“做个‘淡人’好不好”,后文分别从有的人“淡淡地面对世界”是因为能获得精神能量和有的人“淡淡地应对一切”是因为逃避这两个方面来阐述,说明做“淡人”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看,据此可写“这需要视具体情况来回答”;

乙空,所在段落是对“浓人”“淡人”现象的总结,强调不管是哪种人,都希望能以多元、包容的态度认识、接纳自我,且需要用关联词“无论”与后文的“都”搭配,据此可写“无论你是‘浓人’还是‘淡人’”。

21. 事实上,正因为有过丰富的阅历,他们才更加明白如何安顿身心,更加注重秩序感与边界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1)成分残缺,该句缺少主语,可将“才让他们”修改为“他们才”;

2)搭配不当,“注意”与“秩序感与边界感”不搭配,应将“注意”修改为“注重”。

22. 示例:人生仿佛一首乐曲,最好在于起伏相济、缓急相协。/人生恰似一首诗歌,最妙在于抑扬相和、平仄相谐。/人生犹如一方园林,最美在于藏露互补、虚实互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仿写的能力。

仿写句子,重在一个“仿”字,必须紧扣原句的内容、句式结构、手法等去仿造。题目要求表达与原文相同的观点,原句的观点为“人生的美好在于多样性和和谐性”。

原句的句式结构为“人生+比喻词+喻体,最(形容词)在于+四字词语(一正一反且表意相关)+四字词语(一正一反且表意相关,与前面四字词语呼应)”。整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具体事物特征的描述来阐述人生需有不同状态相互配合才最美的观点。

根据这样的句式要求,我们可以选取合适的喻体,比如“乐曲”“诗歌”“园林”等。如果喻体选择“乐曲”,乐曲的特点就是有旋律的起伏变化、节奏的缓急不同,那么与之对应的正反表意相关的四字词语就可以是“起伏相济”“缓急相协”;若选择“诗歌”,诗歌讲究韵律上的抑扬顿挫、平仄搭配,相应的四字词语就是“抑扬相和”“平仄相谐”;要是选择“园林”,园林设计注重景观的藏露、虚实结合,对应的便是“藏露互补”“虚实互见”等。

六、语言文字运用18.①叹为观止   ②栩栩如生   ③万无一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前面介绍了应县木塔的高度以及精湛的工艺结构,堪称完美,令人称赞,可填“叹为观止”。叹为观止:称赞所看的事物尽善尽美。

②根据“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雕刻技艺”可知,塔内的佛像非常生动逼真,可填“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多指文学、艺术形象塑造得生动传神。

③由“确保”可知是说保证修缮工作不出任何差错,可填“万无一失”。万无一失:没有万分之一的差错。形容有绝对把握,绝对不出差错。

19. 甲:传统木结构建筑通常不高 乙: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由“而”可知前后内容是转折关系,后文“应县木塔的高度却达到67.31米”“这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是很少见的”,可见前面是说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传统木结构建筑一般不会很高,可填:传统木结构建筑通常不高;

乙:前面介绍了四种修缮思路,而前三个都有较大问题,只剩下现状加固方案;而后文又说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木塔倾斜问题”,可见这个方案也只是暂时起到一定作用,可填: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

20. 现在,这座木塔已经开始倾斜,如果不及时对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有可能一百年后,甚至几十年后,我们将再也领略不到这座木构建筑的风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不合逻辑,语序不当,“甚至”表递进关系,“几十年”与“一百年”应该调换顺序,改为:有可能一百年后,甚至几十年后;

搭配不当,“领会”与“风采”不能搭配,可把“领会”改“领略”。

故修改为:现在,这座木塔已经开始倾斜,如果不及时对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有可能一百年后,甚至几十年后,我们将再也领略不到这座木构建筑的风采。

21.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断的能力。

A.原句只是说采取落架大修方案会导致旧构件更换过多,但不意味着只有采取落架大修方案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会导致旧构件更换过多,所以该选项错误。

B.原句是充分条件关系而非必要条件,因此存在旧构件更换过多的问题不一定就是采取了落架大修方案,所以该选项错误。

C.在充分条件推理中,否定前句是推不出必然结论的,所以不能得出不存在旧构件更换过多的问题,该选项错误。

故选D。

22. ①内容与主题不符:画线句主要描述木塔周边环境,未聚焦古建筑的艺术价值或保护问题;②影响前后连贯性:画线句是环境描写,与前、后文介绍木塔特色与价值的内容关联性不强;③语言风格不适宜:画线句的语言华美,抒情性较浓,与文稿偏说明性的语言风格不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

①内容与主题不符:画线句写清朗的秋日,木塔周围火红的枫叶与金黄的银杏叶共同营造出美丽的氛围,主要描述木塔周边环境;而文段则介绍应县木塔的高度、精湛的工艺、文化特色,以及木塔的修缮和保护问题,画线句与文段内容和主题不符;

②影响前后连贯性:画线句前一段介绍的应县木塔精湛的工艺价值,后两段介绍的是木塔的文化价值及修缮和保护问题,而画线句是环境描写,与前、后文关联性不强;

③语言风格不适宜:画线句有“枫叶如火”“交织出一幅幅流动的画卷”的比喻句,“银杏叶则披上了金黄的外衣,闪烁着秋日独有的温柔光辉”“两者在秋风的低语中翩翩起舞”的拟人句,语言华美,还有“秋风轻抚过应县的古韵之地”等抒情性较浓的语句,而文稿是对应县木塔工艺、文化价值以及保护问题的说明性文字,二者语言风格不一致。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相关日志

Komentar di nonaktif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