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期:《文汇·作文》-专题《美丽家乡》

/

【美丽家乡·卷首寄语】

家乡,总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有着太多生命的印记,也留下诸多人生的足迹。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文化传统可以反映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家乡的风景名胜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家乡的特色产品或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也体现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们的历史渊源、经济价值、文化底蕴,值得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和探索。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就从寻访我们家乡的文化传统开始。

家乡的人,家乡的景,家乡的历史,家乡的习俗等在我们的记忆里有深深的烙印,为我们的生活融入鲜明的色彩和味道。

【美丽家乡·精彩语段篇】

1.许多年来,我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大多都不知所云。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而我,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 ——野夫《乡关何处

2.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在游子的心中,家乡是他们心灵的依靠、感情的寄托。家乡是一缕阳光,冷寂时可以寻得温暖;家乡是一个港湾,孤单时可以停泊。当除夕之夜高适却离家万里,故乡是他在旅馆寒舍里唯一的慰藉;当战乱之中兄弟离散,故乡的明月便是杜甫久远的牵挂。这根植在血脉里的乡土情结,抚慰了多少华夏儿女孤独的灵魂。

3. “羁鸟恋归林,池鱼思故渊。”自古以来,家乡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一段愁,游子心目中的一轮月,给予云游四方的人无尽怀想,给予漂泊无依的人温暖光芒。家乡,是人们永远的根,是生命的摇蓝,是心灵的依靠,更是文化的烙印。

    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滋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更是精神上潜移默化的浸润。她既给我们赖以营生的条件,又让我们的精神之花璀璨绽放。当袅袅炊烟从千家万户升起,当阵阵鞭炮把我们从梦中惊醒,那一刻,你我才明白,我们与家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永远无法斩断也难以割舍的。

美丽家乡·高分题目推荐

美丽乡村,建设有我》《人在外,心在乡》《乘家乡建设之风,沁中华田园之境》《建设家乡耀荣光,逐梦异乡达四方》《心怀桑梓,无谓东西》《怀梦游历四方,情系桑梓芬芳》《身前是远方,背后是家乡》《故乡他乡皆精彩,此心安处即吾乡》《执留乡之笔书精彩人生》

美丽家乡·佳作荐读

 

悠悠故乡情

     中原的偏僻一角上,一座地如其名的小山城——博山,是我的根之所系,亦是我与故乡有关故事的诠释。

山多水美,这边风景独好。这儿,总会让我感觉有走不完的坡路。走山绕山,转眼见山,跨过山还是山,好在总会山水相伴。缠绵的小河携斑斑驳驳的阳光碎片溯游。岸边是洗衣的女子,浅滩是嬉戏的孩童。山中处处可见林子,真是一座天然氧吧。穿梭其中,与外婆去到饭庄或是邻里邻舍家中做客,听着婆婆们聊家常,好不热闹。早些年时我沿着石子小路亦或是石阶,随处可见小溪顺着山脚缓缓流淌,我常常是湿着身子尽兴才肯归家。半山腰上荫萌中的凉亭在夏日里也总是最宜人的设计。且看那潺潺的小溪,夕阳下涟漪荡漾,仿佛在诉说着我故乡的过往,故乡的黄昏总是清秀而冗长的。

故事中最能引起遐想的大抵是年中的美味了。在山水丰腴中长起的地道博山人,亦称得上是老饕。三五人围着石桌,赶早儿买的生鲜食材,洗净垒满一桌。猪蹄五花打底,海带鲅鱼炸豆腐等依次向上摞起压实,调好的汁水淋入,最后用大白菜包裹住整锅。往往锅盖是盖不住的,待火生好滚起时,锅中食材不断向上翻涌顶动锅盖,酥锅将要溢出的沸腾,最是勾人味蕾。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及近的是喧闹中的咸香。餐桌上的另一份期待,非炸肉莫属。锅中的肉条滋滋作响。赤条条的身子在油锅中翻滚。经历清油的洗礼后,那泛着油花的金黄外皮,轻轻咬下去,吱吱的酥脆口感,咸淡适中的花生油特有香味。时时刻刻烙印在我心中,成为我与故乡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夕阳走在影子的后面,默默伴我回了家。拐弯后入内的小巷,未踏进时则先闻几位老婆婆的欢笑声。我踮脚碎步小跑在青石板上,停在外婆身后。几位奶奶心领神会,便默不作声。我或猛然大叫,惊她一声,或用小手遮住他的眼睛,憋笑道:“猜猜我是谁?”讨乐趣眼见被识破,我又笑得开怀。爬满青苔的胡同小巷中总是氤氲着美好的气息。随着一束炊烟,我被引入柴门——是全羊的香气!火炉上架着的大铁锅中,羊汤咕嘟咕嘟冒着大小泡,在小火的慢煨中,浓汤由内向外溢着腾腾热气。顾不得烫,深入锅中,浅浅地舀起一勺,表面亮闪闪的羊油花夹带着入口,或许是对这小山城中人们忙碌一天最好的慰籍。

襁褓中的婴儿成了少年。翻开我与乡关的故事,迎面而来的,是心心念念的故人,是一阵拨动心弦的风……

 

乡愁魂绕华夏   乡土浸润中华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很荣幸代表高三学生在“时代青年讲坛”发言。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乡愁魂绕华夏  乡土浸润中华”。

黄土地,绿田畴,是我们乡土本色的外在表现;相思豆,连丝藕,是我们乡土本色的内在精神。安土重迁是我们的乡土本色,这里的“土”有祖辈适应了的味道,也有乡愁萦绕的精神。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脚踩乡土,心系乡愁,从这里出发,也将要回到这里再续繁华。

乡愁魂绕华夏,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那些脚踩乡土的人,走的再远,也记得回家。

苏武的脚步,走不尽华夏的沃土,即使远去了乡土的味道,也凭忠诚的乡愁等到了故里的容纳;科学的边界,早已超越了国别,可即便高薪的诱惑也抵不过乡土的嘱托,无数个“他”早已回国;青年的梦想,跨越了乡土的阻隔,可追梦的回眸,发现乡愁是梦想的母亲河,你看,大学生村官让乡土更有特色。是啊,乡土里生长的你我,乡愁便是我们的特色。

乡土浸润中华,土的束缚亦是心的归属,哪一位华夏儿女,不留恋乡土的温度?

那北国的秋啊,怎的让他舍下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换?是扫帚的丝纹,是乡土的呼唤。乡土的浸润,在你的黄皮肤,即便洋装穿在身;乡土的浸润,在你的味蕾,哪怕山南海北;乡土的浸润,在你的每一个节日,只因“遍插茱萸少一人”。于是,在当今的社会,你会在彼地听到此乡的乡音;于是,在当今的网络,你会见到视频通话那端故乡的叮咛;于是,在每逢佳节的时候,机场和车站挤满了归乡的游子。是啊,安土重迁的你我,深深留恋乡土的温度。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一般来说,我们安于故土生活,不愿轻易迁居异地;但,如果生活所迫,梦想召唤,祖国需要,我们也会带着乡愁上路,踏遍万水千山。但乡愁却会永相伴,那乡音,那乡情,那一蔬一饭,都是乡土的挂牵。这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我们的根在乡土。运-20赴韩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带英雄们回归祖国的乡土,就是华夏共情乡土的最好见证。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当代青年正值逐梦华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请记得母语是我们唯一的行李,乡音是我们不变的行囊,乡愁是我们永恒的挂牵。

脚踩乡土,心系乡愁,让我们出发时更有力量,让我们奋斗时更有目标!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家乡的文化密码

拂堤杨柳惹人醉,五月端午清艾香。又一年端午时节,驾车来到乡下外婆家,门前那只熟悉的扁簸正清洗完晾晒着,发出古朴的光泽,那缕古朴的艾香中,正蕴含着家乡的文化宝码。

青砖黛瓦,流水人家,是颇具古典禅意的儿时故乡。端午时节,又随家人回到外婆家准备制作艾草米果。前门的房窗上早已挂好几支青绿新鲜的艾蒿,听长辈们说这是用来辟邪祈福的。艾著的茗香中,沁着千年万岁的文化密码,源远流长。正想着,外婆的一声呼喝拉回了我的思绪:"快来帮忙呀!"我赶快跑到了厨房。

厨房里灶火热腾,蒸出一片白茫茫的水汽,迎面温香。“等会和我去田里摘艾草,我们准备做米果哈。”外婆边说着话,撩起裤角利索地穿着雨靴,我接过外婆递来的竹篮,便跟着外婆下地去了。

烟雨朦胧的山景中,我与外婆走在泥泞湿滑的田间小径,田边野草清绿,一派生机盎然的图景,跟着外婆最终来到了溪边一处泥地,那儿正生长着一簇簇的艾草,青葱新鲜繁盛茂然,外婆蹲下身,教我如何摘新艾,只见她左手握住一支艾茎,右手大拇指与食指相互配合,一掐一折,一声清脆好听的断声,新鲜可食的艾草便摘好了。外婆的动作熟捻而细致,她示范好,微笑地看着我,遍布着如田垄沟壑般的皱纹的脸上满是慈爱的笑意。我们祖孙俩一块,在一味片清新生机中,青艾很快便摘好了。

        回到家中,母亲正烧着煮艾的热水。我和外婆将采好的艾草用清水洗净处理后,再将其倒入沸水扑腾的大锅中用盖子闷好,不一会儿,厨房便氤氲着艾的古朴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接下来,便是加糯米桨,煮凝稠,捶打成形成固状,将米果团倒下扁簸上,刷油揉成条形或圆饼状,便可上锅蒸了。炊烟袅袅中,一片欢声笑语。
     打开蒸盖,便可见一条条碧绿晶莹的艾草米果,咬一口软糯清香。在端午时节,吃着家乡的艾草米果,人间烟火气丰盈人心。

带上蒸好的青团又准备离家,但我想,那古朴沁人的阵阵幽香正蕴含着家乡的文化密码,使我永不忘家乡人民那勤劳质朴、心怀热望的美好心灵,也萦绕着千万游子的归心,给予慰籍一片,柔情满怀。

家乡,你在我的航程上

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总会被打上原生家庭的烙印;那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往往是一个人的精神原乡,影响人的一生。

家乡,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家乡,是山,是水,是童年,是那些难忘的人和事。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在人生的画卷上,你可以浓墨重彩,但家乡,无疑是素淡的底色。

毛不易在《消愁》中唱道:“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是的,因为梦想,所以选择远方;因为念想,所以皈依故乡。一个人,无论走多远,故乡都在自己的航程上。

“何日归家洗客袍”,古往今来,羁旅行役的游子,故乡抚慰一身的疲惫;“万里中原皆汉土”,衣锦还乡者,也感恩故乡的哺育。怀土思乡,是人类共同的情结。

不少事业有成者,一生都做了家乡的赤子。他们的征途中,作品中,梦中,都有故乡的一片山水,构筑成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凤凰,陈忠实的白鹿原,王安忆的上海弄堂,肖军八月的乡村,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故乡,不仅是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亦如博大无言的母亲,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们,受到哺育和濡染。

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一样感念我们的哺育、滋养。或许我们的家乡,不是延安、井冈山,红星曾经照耀中国;不是苏杭,自古繁华,人文渊薮之地;不是金陵古都,有讲不完的六朝那些事儿……或许我们的家乡,就是普普通通的城镇、村庄,在偌大的地图上,找寻不到。但我们依然可以发掘她平常朴素的美。稻香蛙鸣,小桥流水,榆柳菜畦,林立的电线杆,田间小路,寻常巷陌,街角社区,热情的乡邻……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曾在这里长大,洒下儿时的欢声笑语,也萌生走向远方的斑斓梦想。

家乡,或许无法让我们引以为傲,无法成为打卡胜地,但我们是否就慨叹家乡乏善可陈,是穷山恶水呢?儿不嫌母丑,一个憎恶故乡,只有逃离感的人,总有点数典忘祖,也难以行稳致远。水是家乡甜,月是故乡明,一个人的格局,往往从故乡为圆心,一圈圈向外延伸,到家国天下。你看,历史上、现实生活中,为了身后的家乡、亲人无恙,战士们从守土有责、保卫家乡,到抵御外侮的爱国情怀。所以说,没有对家乡的热爱,哪来的对国家的忠诚。

当我们宣示自己的“家国情怀”时,当我们诵读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时,别忘了身后那一方静默的乡土,关注她的变迁,感受她的召唤。她就像天上的月亮,你始终走不出她的视线。

故乡,我的青春为您绽放

亲爱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故乡,我的青春为您绽放”。

曾经,我光着年少的脚丫奔跑在乡间的田野上,母亲告诉我:这,就是我的故乡;后来,我和同学们站在高高的后龙山顶,看山脚下繁花盛开,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故乡;再后来,我怀揣青葱梦想,沿着南盘江畔曲折的公路顺流南下,船上的艄公用他嘹亮的歌声告诉我:不要忘记,这里是我的故乡!

于是,故乡,成了每个游子心中的一枚邮票,寄托了天涯人对故乡无限的相思,思乡的情怀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随着岁月老去。

“美不美,自然是家乡水;亲不亲,还得是故乡人”。故乡,是每一个热爱故乡的人心中那首永远唱不完的歌。著名的诗人艾青在他的诗里深情地呼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那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著名的民主战士、爱国诗人闻多用他的诗句:“家乡是一个贼,他偷走了你的心!”深情的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爱恋;上个世纪,以书写家乡为己任的著名作家刘绍棠,一生历经风霜,坎坷二十载,但他却矢志不渝的写他的故——京东北运河,他坚定的说:“我一直写自己的乡土,直到最后一部作品。”著名华侨陈嘉庚,身居海外,却心系家乡,在他事业有成的时候不惜巨资、义无反顾的为家乡福建厦门捐资办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故乡的热爱,不仅是每个游子心中解不开的心结,也成了他们服务家乡的动力,成全了他们报答家乡、建设家乡那颗滚烫的心!

我深深懂得,热爱家乡不是嘴上说说,而要拿出实际行动。就像“甜野男孩”丁真,在面对全国各大知名网娱乐公司的争抢时,却说道:“外面的世界很大,但我想留在我的家乡。”少年之人常常想要离开家乡,以为外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向往外面的世界并非全错,但无论何时,我们应像丁真,对家乡存着一种“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认同感,珍视、热爱并回报!

从古至今,一切的努力与奋斗,莫不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国家能够更加富强繁荣,几千年里,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无数传奇,在今天,这个传奇也将继续书写下去。而家乡,就是我们施展才华的第一平台。  

今天,在这里,我想说,家乡建设的重担就落在我辈青年身上,家乡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只是离开,只是索取,也应当回来,懂得回报。  

最后,让我们全体起来,一起深情地对养育我们长大的家乡说一句:故乡,我的青春为您绽放!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老去的父母 年轻的故乡

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似乎在时代的发展洪流中被冲淡了,40年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一代人的家庭观。我们逐渐长大,父母渐渐老去。最大的一批00后应该已经完成人生的成人礼了。成人意味着责任,在新时代里,作为一名00后,我愿意将我的人生奉献给我的家乡,回报给我的父母。

父母这一辈人总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安土重迁的思想,总觉得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故乡才是最踏实的地方,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不愿意和子女一起去城市里生活。其实他们离不开的是一辈子的生活方式,乡村的简单、纯粹、安静已经融入到他们的血液里。另外,老人们不愿到城市里和儿女一起生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愿给孩子们添麻烦。城里的生活无疑是快节奏的,消费水平也超出乡村许多,老人们为了不打扰孩子们的工作、生活,平时即使生病也会隐瞒,不能帮忙至少就不去打扰吧!有这种观点的父母不在少数。

然而,父母毕竟一天天地老去,当他们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儿女们又在哪里?哈尔滨65岁的朱阿姨,一个人照顾瘫痪卧床的老伴5年了。当瘫痪的老伴儿半夜从床上掉下来的时候,朱阿姨是多么无助,即使拨通了通讯录里远在异地的女儿的电话又能如何呢?为人子女,当尽孝道。父母总是以无限的宽容,支持儿女追求梦想:孩子,长大了,你就飞吧!可当我们真的飞走了,留给他们的却是无尽的牵挂与寂寞。

年轻人在外打拼,忙忙碌碌,甚至春节都无法回家。可曾想到,年迈的父母望眼欲穿盼着孩子归来。不可否认,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但是如今的故乡未尝没有新时代的魅力。能否将实现自我价值与奉养父母兼顾呢?看,网购、移动支付、更加便捷的交通、日益改善的环境,就算是在小县城、小乡镇也能和世界同步,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这个蓬勃发展的时代。作为年轻人,我们可以在家乡这片热土上大有作为。年轻最不缺的就是拼搏与梦想,当梦想搭上了时代的顺风车,势必会跑得更加迅疾。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当这些新鲜事物进入传统的故乡之时,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缩短了,故乡越来越年轻了。美丽乡村、智慧乡村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年轻的故乡离不开年轻的人们,真希望那些老人村”“留守村可以有所改变。如今我们有国家发展的大好形势,有地方政府的创业支持,为什么不能回家创业,开拓出崭新的天地呢?发展自我与陪伴家人,从来不应该是一对矛盾。

父母越来越老了,而故乡越来越年轻了,唯愿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年老的父母在年轻的故乡里,幸福安康。

 

异路同行,引创辉煌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城市与乡村,看似不同的道路却殊途同归。选择乡村,守一段岁月或造福一方百姓;选择城市,拼一段青春,做时代前行中流砥柱。

守望乡村,助力梦想,守岁月而助新颜。

守望家乡,并非自甘沉沦,而是为人们守一段静好,为百姓传一段福音。不知何时,选择留在家乡成了一种屈辱的选择。“飞出去的金凤凰又飞回来了。”这看似无意的调侃,却凝着一种偏见。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回到家乡真的是“没出息”的表现吗?在云南大山中,我们找到了杨宁,她大学学习农林专业,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带领家乡人民走向小康;红色领讲人王铬,甘愿回乡做一名普通的讲解员,为大家留住那段慷慨激昂的岁月,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才能为家乡创造了更好的未来,守住了历史的记忆,用自己的才能于家乡开垦,是为正道无疑。

置身楼林,心若赤子。志昂扬而著拼搏。

都市拼搏,并非追名逐利,而是追求卓越,实现价值。更大的空间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更多的机会。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下,自然需要有人勇做“弄潮儿”,敢做“出头鸟”。回首深圳40年发展,是传统向现代的更迭,是由一个小渔村迈向了大都市,而在城市中追逐的并非只有名利,更重要的是,在不停奔跑的过程中,我们的赤子之心得以磨砺。时光的沧桑不能改变我们追求梦想的心,在更大的平台上,我们将奉献更大的力量。

异路同行,美美与共,虽异路而同心行。

无论选择了城市还是乡村,其实都是自己对于自身价值的正确定位,都能为祖国辉煌做出贡献,“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虽择路异路而必同心行,守护家乡,是对传统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发掘。城市弄潮,拼的是少年有梦,青春无悔。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只要能矢志为国效力,为民造福,便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同。

守护家乡,续薪火而筑新颜,都市弄潮,博千帆而献勇力。吾侪身居异地,但必将凝同心,于不同方位上,贡献自己的那份力量,无愧于心,为国之大业添砖加瓦。

 

乘家乡建设之风,沁中华田园之境

征程百年,壮阔激澜。有人呐喊:“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江湖激荡;有人高呼“梦系桑梓亲犹在,仍挂禾锄在午时”的家乡建设。依愚之私见,吾辈青年,当拥才投基,建设更美之家乡,展青春之风采。

立之于己,情挂桑梓,守一方水土,造家乡幸福之路。

留乡建设并非“偏安一隅”,而是需要我们以家乡为出发点,尽己所能,造福乡党,馈哺育之恩情。君不见,冯炼老人尽城市补助退休待遇,回家乡守墓,守护家乡牺牲的战友,守护他们保家卫国的恩情;君不见,马兰山的歌声依旧响亮,先生的喉咙依旧温润,放弃北京的优越环境,给生养自己的马兰一份真情。他们都放弃了更优渥的城市生活,为报恩情,为临家乡,守得一方水土,一份心安。

立之于国,身留乡土,尽一生能力,成家乡发展之功。

欲为国家除弊事,回乡建设为宝刀。家乡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一个又一个乡村的发展振兴。君不见,徐宗祥之子带着一身的理论知识接班万亩稻田,回到家乡的土地,为国家尤其闽南一带的粮食安全贡献自我之力;君不见,冼星海带着专业的交响乐知识接班上海音乐院,回到家乡的土地,为祖国乐论知识开辟新章;君不见,大学生村官黄文秀、杨宁等人留到家乡,返乡创业,用知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奋不顾身,前赴后继,投身于家乡建设,汇聚成时代的脉搏。

青年肩有担,志在图发展,默默许身为家乡,熠熠生辉促建设,一展青春风采。

青年之志,当宏而不远,建设家乡最为合适。踏家乡之土地,达水土哺育报恩情。促家乡发展,得家国复兴鸿鹄志。正所谓“不张狂,非无志;不闯荡,非无心。”青年一代投身家乡建设,接续前辈奋斗之薪火。革新乡村改变之风貌,踏上馈哺为乡之归途,能达己制,能报恩情,能得乡村之振兴,能促社会之发展,能成家国之伟业,能展青春之风采,何乐而不为之?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生于斯地,当用诚心,回馈哺育;长于斯地,当以行动促进建设,故能恬然傲曰:奉献青春终不悔,丹心从来系家乡。

 

【本期名言推荐】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6.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7.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9.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1.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12三杯新岁酒,千里故乡心。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相关日志

Komentar di nonaktif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