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期高一语文期中专项训练(一)
一、现代文阅读【答案】6.D 7.B
8.①三个人物所经历的思想转变大致相同,构成反复,有利于塑造人物的相同特点。②“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反复,表现了同事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也为他们的“默契”做铺垫。③在刻画每一个人物形象时,都是先叙后议,其手法的反复,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群像具有重要作用。
9.①文章塑造的三个人物各有所长、性格互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她们是当时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典型代表。(新人物)②小说写的三个人由对工作不满意,经过思想转变,最后都成为爱岗敬业的劳动者的故事,符合以集体主义为重的时代特点。(新现象)③小说交代了1958年和1961年这两个时间点以及当时的劳动场景,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段壮阔的历史,表现了社会主义劳动者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宏大主题。(时代脉搏)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各自独立,缺乏内在联系”错误。小说主体部分,三位主人公的故事虽然相对独立,但是也有内在联系。韩姐找牙轮的故事是主线,把三个故事串连起来。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三人在工作中的位置主次、能力大小虽然不同,但都很重要”错误。由文章开头可知,三人很“默契”,由后文“论在外边跑牙轮,是韩姐跑的”,小孙“仿佛只不过韩姐的许多奔走,有她在后边替班吧”“论家里独自盘货呢,是大聪”可知,在工作中相互配合。三人应该是“分工不同但密切配合,彼此心有灵犀”。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韩姐“刚来,也是有些不习惯”,在商店里的书记的帮助下,“走出家庭小圈子,跨进了建设的行列”。小孙“转到商店来了。她虽说不吭声,可是不高兴,闷着头走进走出”,在韩姐的帮助下,“小孙的思想一打开,就坚守岗位,稳稳当当,到现在也有几个年头了”。大聪,脑子里想“十年寒窗卖针线,一生事业站柜台”,三天两头头疼脑热,小孙照料,三人“日常守着炉子读毛主席的书,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卖针线,柜台又是个什么岗位”,在帮助下,“韩姐孙姐一不在家,她就是店堂里领头禅土开张的人”。从情节上看,三个人物所经历的思想转变大致相同,构成反复,有利于塑造人物的相同特点。
文章第三段,写商店里的书记对韩姐,“就在这间东厢房里,给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后面小孙头疼发烧,“也就在东厢房里,这回是韩姐给熬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再后面大聪生病,“这回是小孙在东厢房里,为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多次提到“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这是反复的手法,表现了同事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也为他们的“默契”做铺垫。
从表现人物形象上看,“韩姐是一员闯将,一员先锋。远近知名,来去如风。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小孙是一员硬里子,一员守将。她的事迹,往往藏在别人的事迹里边。今年百货组选组长,选的是她”“这是一员心灵手巧的新人。她的面前,展开了广阔的天地”,都是在叙述之后做的评议,这也是运用反复手法的体现。反复,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群像具有重要作用。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做题前,先审清要求。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是强调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这是对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提出的建议,希望创作发掘新现象、新人物,感受时代的脉搏,突出现实意义。
关于新人物。文章塑造了韩姐、小孙、大聪三个人物,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之前的人生经历不同,但是到百货组工作时却有相同的经历,都经历了思想转变的过程。他们各有所长、性格互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她们是当时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典型代表。
关于新现象。1958年、1961年的年代表述看似随意,却给小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那是集体主义盛行的年代。韩姐、小孙、大聪,是店里百货组的售货员。写三个人物由开始的不满情绪,到后来的一心扑在工作上,乐于“为人民服务”,成为爱岗敬业的劳动者的故事,符合以集体主义为重心的时代特点。
关于时代脉搏。“1958年的时候,许多家庭妇女走上了工作岗位。韩姐就是其中的一个”“1961年,小孙高小毕业。本来进工厂当车工,可是厂里一时用不着那么多人,转到商店来了”“大聪是一位中学毕业生。去年来到商店”“她们三个,日常守着炉子读毛主席的书,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卖针线,柜台又是个什么岗位”“她们就是这样走到一块来的”“在乡村商店,十分家常的劳动中间,这东西又溶溶如山泉村酒,让人心醉”,小说交代了1958年和1961年这两个时间点以及当时的劳动场景,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段壮阔的历史,表现了社会主义劳动者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宏大主题。
二、文言文阅读:
10.BDE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这不是发扬君主盛德的办法。“言者路”是“启”的宾语,后面B处断开;“论得失”是动宾结构,后面D处断开;“若黜之”是假设的情况,“黜之”是动宾结构,后面E处断开。“非……也”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故选BDE。
1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B.意思不同。错误。擢、拔,提拔。/超过,超出。句意: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A.正确。绝,超过、高于。/停止,中断。句意:居易聪敏超过一般人。/琵琶声好像冰泉冷涩开始凝结。C.正确。句意:第二年,白居易因母亲去世解官。/第二年秋天。D.正确。故选B。
1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像山东百姓种植的庄稼,饱满充实”不正确。原文中“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意为“像山东百姓谈论庄稼之事,字字句句都非常朴实”。故选D。
13.(1)当时皇帝迷乱放纵,宰相才能低下,赏罚不适当,白居易于是乞请调任外官。
(2)于是写下这首七言诗,作歌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个字,命名为《琵琶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词的翻译各1分,句意1分)
(1)“才下”,才能低下;“宜”,适当;“丐”,乞请。
(2)“因为”,于是创作;“凡”,总共;“命”,题名。
14.①贞元四年请求免除江淮两赋以赈救饥民,且多放出一些宫女;
②在殿中答对时持论强鲠,直言皇帝错了;
③武元衡被杀后首先上疏请求抓捕盗贼,触怒宰相。(每点1分;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①由“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可知,贞元四年请求免除江淮两赋以赈救饥民,且多放出一些宫女;
②由“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可知,在殿中答对时持论强鲠,直言皇帝错了;
③由“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可知,武元衡被杀后首先上疏请求抓捕盗贼,触怒宰相。
三、语言文字运用
【答案】18.C 19.①三个“有时候……”构成排比,语言富有气势,从不同角度列举了徒弟们初学时的不适应。
②“提醒这一个”与“招呼那一个”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凝练地概括了陈秉正要求的严格和教学的耐心。 20.①“一䦆头一䦆头”意为许多䦆头,“一条堰一条堰”意为许多条堰。
②两个都是数量词的重叠,表达了繁多之意,更能突出大队长父子俩为开垦荒坡所付出的艰辛;而“一䦆头”“一条堰”表达的数量都是一,不能突出“垒”的艰辛。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不同语境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和”,介词,引出对象。
A.“和”,连词,表并列关系。
B.“和”,连词,表并列关系。
C.“和”,介词,引出对象。
D“和”,连词,表并列关系。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中,连用三个“有时候……”的句子,构成排比修辞手法,语言有气势,从腰太直、步子乱、下锄乱等不同角度列举了徒弟们初学锄地时的各种不适应。
“提醒这一个”与“招呼那一个”构成对偶,动词“提醒”对“招呼”,代词“这一个”对“那一个”,句式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概括了陈秉正教年轻人干活时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教学。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一䦆头一䦆头”的意思是许多䦆头,“一条堰一条堰”的意思是许多条堰。数量短语采用重叠形式,表达了繁多的意思,更能突出大队长父子俩为开垦荒坡所付出的艰辛。
“一䦆头”“一条堰”也是数量短语,但是表达的数量都是“一”,没有繁多的意思,而是一下子就干好的意思,不能突出“垒”的艰辛,且与语段中说的开垦荒山的实际情况不符。
四、名篇名句默写【答案】
17.(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无边落木萧萧下,满地黄花堆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州、吠、颠、萧、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是太原人。居易聪明过人,擅长作文章。未成年时,谒见顾况。顾况,是吴人,倚仗才华很少推重称赞别人,见了白居易的文章,脱口而出说:“我以为文人已经灭绝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你!”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中。元和元年,召白居易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并多放出一些宫女。宪宗多所采纳。后来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辩论刚正鲠直,帝不理解,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不高兴,答对结束后,皇帝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却敢这样,我不能忍受这个,一定要贬逐他!”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之路,所以群臣敢于议论得失。如果贬黜他们,这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皇帝领悟,对待白居易如同当初。白居易任职期满应当升官,皇帝认为他资历浅,而且家庭一向贫困,允许他自己选择官职。白居易请求如同姜公辅以学士兼任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奉养家人,下诏许可。第二年,白居易因母亲去世解官,守丧期满,还朝,授任左赞善大夫。这时候,盗贼刺杀武元衡,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请求赶紧抓捕盗贼,洗刷朝廷耻辱,把务必抓住凶犯作为要求。宰相嫌他越职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品行不实,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很久之后,调任为忠州刺史。入朝担任司门员外郎。当时皇帝迷乱放纵,宰相才能低下,赏罚不适当,白居易于是乞请调任外官。出任杭州刺史,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六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
材料二: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年纪大不肯做官,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的人们羡慕他们。白居易的诗以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像山东百姓谈论庄稼之事,字字句句都非常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