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Ⅱ【答案】6.B 7.D
8.①第一次笑:老锁匠对年轻人能成功打开锁具的怀疑及对自我技术的自信。②)第二次笑:老锁匠对年轻人没有打开自己所制锁具的得意与骄傲。③第三次笑:老锁匠对自己成功打开第一把锁,化险为夷的如释重负以及在年轻人面前扳回一城的自豪与愉悦。
作用:多次写老锁匠的笑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也凸显了老锁匠技艺精湛等的人物形象。
9.①高超精湛的制锁技艺。在年轻人参观的过程中,“每把锁都像个工艺品”,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这体现了老锁匠心思巧妙、技术一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②“择一事,终一生”的职业坚守。在古锁逐渐没落的情形下,老锁匠仍每天准时打开铺子,坚守在锁匠铺,爱护锁具,制锁的工具干干净净。这体现了老锁匠对本职工作发自肺腑的热爱、忠于职业、专心如一的工匠精神。③守信磊落的职业道德。在年轻人解开锁具后,老锁匠虽不舍但也遵从愿赌服输的规则,让年轻人把锁带走;结尾“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等。这些体现了老锁匠坚守着作为锁匠的道德底线,体现着光明磊落的工匠精神。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B.“寓意着科技与手工、传统与新潮的相互对抗与冲击”错误。从文章的主旨看,蕴含的是科技与手工、传统与新潮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老锁匠对年轻人‘不客气’行为的反感”错误。这里写出了老锁匠对古锁即将被带走的不舍,痛心但愿赌服输的矛盾纠结心理。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和作用的把握能力和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笑:年轻人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认为自己不用钥匙就能将锁都打开,而老人认为自己做了一辈子锁,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所以本处的笑是老锁匠对年轻人能成功打开锁具的怀疑及对自我技术的自信。
第二次笑:本处写到年轻人拿出自己的工具来看老锁匠做的锁,过了好一会,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所以本处的笑是老锁匠对年轻人没有打开自己所制锁具的得意与骄傲。
第三次笑:本处是说有一处居民区发生了事故,需要年轻人打开门锁,在危急的时刻,年轻人却没能将锁打开。这时,老锁匠主动要求来试试能否打开,在危急的时刻,老锁匠成功打开了第一把锁,化险为夷的如释重负,并且前面写到年轻人将老锁匠做的锁全部打开,所以本处可以说是老锁匠在年轻人面前扳回了一城,体现出老锁匠的自豪和愉悦。
文章三处写到老锁匠的笑,这三处笑是在不同情况下表现的老锁匠不同的心理,在人物塑造方面能够突出老锁匠的人物形象,突出老锁匠技艺的精湛。在情节上,能够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同时并且前后情节相互呼应。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展连连竖起大拇指”可知,在年轻人参观的过程中,“每把锁都像个工艺品”,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这体现了老锁匠心思巧妙、技术一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由原文“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可知,在古锁逐渐没落的情形下,老锁匠仍每天准时打开铺子,坚守在锁匠铺,爱护锁具,制锁的工具干干净净。这体现了老锁匠对本职工作发自肺腑的热爱、忠于职业、专心如一的工匠精神。
由原文“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可知,在年轻人解开锁具后,老锁匠虽不舍但也遵从愿赌服输的规则,让年轻人把锁带走;结尾“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等。这些体现了老锁匠坚守着作为锁匠的道德底线,体现着光明磊落的工匠精神。
二、文言文阅读【答案】10.CFH 11.B 12.D
13. (1)(甘宁)不被(刘表)重用,后来又转而投奔黄祖,黄祖又只把他当作一般的人来对待。
(2)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
14. ①都有明确目标:意图巴蜀之地。
②都了然形势:甘宁熟悉刘表、黄祖的情况,了解曹操的势力;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尽在掌握。
③都有具体对策:甘宁建议先取黄祖,西据楚关,再图巴蜀;诸葛亮则提出了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
④都陈述(思路)清晰:先析形势,再讲措施,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果然擒获了黄祖,并俘虏了他所有的士兵。于是孙权交给甘宁一支部队,驻扎在当口。“果禽祖”是状语加动宾短语的结构,“祖”作“禽(通擒)”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在C处断开;“尽获其士众”也是状语加动宾短语的结构,“其士众”作“获”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在F处断开;“授宁兵”省略主语孙权,动宾结构完整,故在H处断开。
故选CFH。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于是/根据。句意:于是留在南阳。/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B.错误。逐步/事物发展的开端。句意:然后就可以逐渐地去谋取巴、蜀。/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
C.正确。均为宾语前置句。句意: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D.正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先谋‘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势”错误,应是“先析‘不可’之势,再谋‘可’之策略”。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见”,表被动;“托”,投奔;“凡人”,一般的人;“畜”,对待。
(2)“殆”,大概;“所以”,用来……的;“岂……乎”,可否……呢。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从目标上看,甘宁“渐规巴、蜀”,诸葛亮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由此可知,二者都有明确目标,都是想夺取巴蜀这个战略要地。
从天下形势上看,甘宁分析“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洞悉曹操、刘表、黄祖情况;诸葛亮分析“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可以夺益州,三分天下。由此可知,二者都了然形势。
从战略对策上看,甘宁建议“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一步步夺取;诸葛亮建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包括了四方的外交、“内修政理”的内政策略、两路进攻的军事方针,可谓面面俱到。由此可看,二者都有具体对策。
从论辩逻辑上看,二者都是先分析天下形势,再讲具体措施,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陈述思路清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甘宁字兴霸,是巴郡临江人。年少时就有才气,善于交往,有侠义。后来依附刘表,于是留在南阳,(甘宁)不被(刘表)重用,后来又转而投奔黄祖,黄祖又只把他当作一般的人来对待。于是归附吴国。由周瑜、吕蒙共同推荐,孙权对甘宁有着不一般的看待,就像对那些老臣一样对待他。甘宁(向孙权)陈述计策:“如今汉皇帝的地位日渐衰微,曹操越来越骄横,最终会成为窃取政权的人。荆州南部地区,山川交通便利,江河相互通达,实在是我们向西扩张的有利形势。我已观察过刘表,既没有远见,儿子又品行恶劣,不是能传承祖业的人。主上您应当趁早谋划,事不宜迟。谋划这件事的方法,应该先攻打黄祖。黄祖现在年老,已经非常昏聩糊涂,财物粮食也很匮乏,身边的人尔虞我诈,只追求私利,欺压苛求下级官吏与士卒,官吏士兵心生怨恨。舟船等战斗器具,废弃并年久失修,不重视农耕,军纪混乱。君主您如果发动进攻,一定可以打败他。打败黄祖后,乘胜向西,在西边占据楚关,形势就将更加广大,然后就可以逐渐地去谋取巴、蜀。”孙权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于是西征黄祖,果然擒获了黄祖,并俘虏了他所有的士兵。于是孙权交给甘宁一支部队,驻扎在当口。
材料二:
先帝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经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连,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宛地、洛阳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复兴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Ⅰ【答案】
18①孜孜以求;②精益求精;③高山仰止。19.C 20.D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孜孜以求”,比喻不知疲倦地探求。这里“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强调的是对“工匠精神”不知疲倦地探求,可填“孜孜以求”。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这里指预浩追求更好,可填“精益求精”。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这里指古代科技文明让西方仰慕,可填“高山仰止”。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的能力。
后文为“创造出……”,故句子末尾应该是“……一双巧手”衔接才顺畅,即语句的主体应是“他们把……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排除BD。
逻辑顺序应该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在前,“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紧随其后。排除A。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只要……才”搭配不当,根据语意,“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改为“只有……才”;
二是“做出”缺少宾语,句末应加上“的作品”。
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
故选D。
四、语言文字运用Ⅱ【答案】
21.①需要直觉和想象力②数学和诗歌更为突出③利用高度的直觉和想象
22.①三个“更加”构成一组排比,句式非常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②由“意境”到“抒情”再到“哲理”,三方面内容依次排列,有助于突出诗词的对仗所起到的三个重要作用。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句“当然,任何科学和艺术的创作都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可知,前句的“数学和诗歌的创作”也需要这两种能力,所以此处应填“需要直觉和想象力”。第二处,这段谈论的主要对象是“数学和诗词”,根据关联词“当然……但是”表示转折,可知是想要突出强调“数学和诗词”更需要这两样能力,所以此处应填“数学和诗歌更为突出”。
第三处,针对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种直觉和想象是源于诗人的形象思维,而这个对于数学家来说,考虑的是高度,所以此处应填“利用高度的直觉和想象”。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意境更加优美,抒情更加感人,哲理更加深邃”,连用三个“更加”构成一组排比,从句式上来看,字数相同,结构一致,非常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从内容上来看,由“意境”到“抒情”再到“哲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这三方面的内容依次排列,有助于突出诗词的对仗所起到的三个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