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青桐鸣大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德含有知识的客观成分,但总体而言,它主要是对人的素养的一种价值性判断。美德主要体现在人们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平庸与高贵等价值问题的态度、立场之上,反映的是人的一种价值选择,以及在这种价值选择中所彰显的人性的光辉程度。作为一种价值性的素养,美德在个体身上的生成和发展,有着不同于能力、知识等素养的习得的 不同特点。
首先,相比于能力和知识的广泛普遍性而言,德性具有很大程度的时空相对性。一般而言,人们不会怀疑能力和知识的可教性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特定条件下,能力和知识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即某项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不会因为这项活动所发生的时 空环境的不同而有本质性的差异。但是,对于何为善、何为恶等价值性问题的判断,则存在着古今中外不同甚至对立的标准。价值的相对性势必会动摇教育传递某一价值的合法性根基。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对于何为美德并没有达成基本的价值共识,那么教育要教授 何种美德就必然会受到不同主体的诘难。
其次,相比于能力和知识的客观性而言,德性具有较为明显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 上,能力和知识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们更多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虽然德性具有其必要的事实基础,但是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个体的自觉选择。若不是基于个体内在的主动选择,德性是很难表现为个体稳定的人格品质的。如果说能力、知识尚且可能通过外在的机械训练和强制灌输来让个体习得,那么美德作为人的价值性的素养是很难通过此类方式来培养的。这就决定了德性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个体自由自觉的主体认同的基础之上,强制灌输、机械训练等方式对于美德的获得而言是无 益的。
最后,相比于能力和知识习得路径的相对单一性和封闭性而言,个体德性的生成具有 明显的时空弥散性。一个人能力和知识的习得,可以在特定的教育时空中完成。 一个学生德性的高低,虽然与其所在学校和教师的德育水平有关,但这种相关性明显要弱于个体
知识、能力与教师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个体的德性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和教师只是影响个体德性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非唯一因素。此外,德性主要是作为一 种日常化的生活方式而存在,因而它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时这也意味着德性在生活中是 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很难通过某一专门化的学科教学来使个体完全掌握。
由此可见,美德的价值性特征决定了其所需要的“教”必然与知识,能力的“教”存在很 大的不同。如果我们简单套用知识、能力的“教”的意涵来讨论美德是否可教,那么美德在 很大程度上必然是不可教的。但是,如果我们从美德自身的价值特性出发来讨论美德之 “教”的特殊性,或许美德可教就成为一个教育学的合法命题。
(摘编自班建武《美德之教是一种基于“联合主体”的教》)
材料二:
德育逻辑强调现实层面的德育操作路径、方法、技术,强调现实性、有效性,可行性。与之紧密相关的道德逻辑则强调精神超越属性,强调道德境界的崇高与美善。两者之间是血肉相连、唇齿相依的关系。道德的美善与崇高必须依托现实的学校德育实践才能落地,而现实的学校德育实践又必须符合道德之美善原则才能保证其自身的道德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 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学 校德育范式转型愈发表征出上述两种逻辑之间“交融互嵌”的特征:越来越认识到德育逻 辑与道德逻辑之间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越来越注重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支 撑,实际操作与追求情怀并重。
外在的道德规则与内在的道德美善,构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两大着力点或两大目的:一是促使学生对道德规范的遵守,表征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做“好孩子”);二是培养具备良好德性之人,培育内心的美善及人格的完整(做“好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学校德育范式已经基本上从过于强调外在于道德主体(学生及教师)的道德规则而轻视师生之内在德性情感的倾向中解脱出来:从强调道德律令发展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强调;从强调社会制度的现代化,发展到对文化自信及社会整体德性的强调;从追求道德高标,发展到对真实的道德情感、境遇、困惑的深层关注。这样的发展轨迹背后是“外在规则一 内心美善”之间的圆融统一。道德规则毕竟是外在的、附属的、暂时的,只有含蕴于内心深处的美善才是内在的、根本性的、持久的。如果说道德规则是道德范畴的外延,那么道德 情感、内心的美善才是道德范畴的内涵。
进而论之,对外在规则的强调是社会对公正价值的合理追求,而对内心美善的强调则 更多地表征出当今中国社会对关怀价值的强烈吁求。因此,当前中国的学校德育范式之 所以越来越强调“外在规则—内心美善”之间的和谐统一,强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 感,其背后反映出我们对公正价值与关怀价值之间互补关系的认识正在逐步加深。这可 以说是当前我国学校德育范式转型过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概言之,德育范式的发展,反映和呈现了中国文化脉络中的德育,是一套具有鲜明特色概念、内容和实践特征的系统性体系。崇尚温暖的道德力量,与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与 情感结构相契合,引导并规范着当前中国学校德育范式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向。
(摘编自李西顺《当前中国学校德育范式发展的重要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美德是一种价值性的素养,它主要体现在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等价值问题的态度与立场上,反映出人的价值选择。
B. 能力和知识的习得路径相对单一,而个体德性的生成则很难在特定的教育时空中完成,也很难通过常规教学方式传授。
C. 从美德自身的价值特性出发,对美德之“教”的特殊性进行专门讨论,那么美德可教能 成为教育学的一个合法命题。
D. 外在的道德规则与内在的道德美善构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两大目的,以期引导学生 亲近社会,培育美善,健全人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般来说,人们不会怀疑能力和知识的可教性,因为某项活动所需的能力与知识不 会因为时空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本质性的差异。
B. 对于善、恶等价值性问题的判断,古今中外存在着不同甚至对立的标准,对美德的认 知需要达成基本的价值共识,以便更好地开展德育。
C. 在德育实践中,道德的美善与崇高需依托于学校的德育实践,而学校德育实践需符合 道德之美善原则,二者互相配合、不可分割。
D. 当前中国学校德育范式强调“外在规则一内心美善”的和谐统一,这与人们对公正价值与关怀价值互补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有关。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从美德的特性及其与知识、能力的对比出发,论证美德之教不可简单化;材料 二则主要论述学校应有的德育范式。
B.“在很大程度上”“一般而言”“基本上”等表述使论证严谨,“道德逻辑”“亲社会行为” 等专业词语使论述具有专业性。
C. 在论证风格上,材料一偏重理性分析,以严密的逻辑推导为主;材料二则偏重实践导 向,论述时结合实际论证观点。
D. 两则材料主体部分都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借助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各自的论点 有条理地阐述开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修辞,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本学年,学校计划开展以“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的德育活动,旨在提升 学生道德素养。请结合两则材料从符合美德特性和契合德育范式转型的角度,给此次 活动提供理论指导。(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儿子,你是谁
夏有志
刘科长发现了儿子的秘密,血压又高了。
这天,他在家休息,发现儿子独居的小屋实在脏乱得不成体统,就一边骂着“可恶的小少爷”,一边喘着粗气替儿子打扫起来。扫到儿子的床下,他窥见一个磨损得不像样的小 皮箱。这是他早年上学住校时用过的,已经为他服务过三十年了。记得去年曾把它扔了,没想到它又从垃圾堆悄悄溜回到了儿子床下。
刘科长好奇地把旧皮箱从床下拖了出来。哼,还上着锁。他用改锥把铁活页上的螺 丝旋下几颗,轻轻一撬,箱盖和箱盒就分了家。
看看这浑小子把什么宝贝藏在里面。哼,要是有危险品,瞧我不扒他一层皮!
刘科长的两只手在箱子里刨开了,还好,没有匕首一类的东西,不是旧书就是纸头。
这是几本课外参考书,那是一摞子电影明星照片,“九州方圆”活页歌片……嗯? 信。女孩子的字体!
这么说是女孩子给儿子写的信。好家伙,十四岁就有女孩子的信啦!我像他这么大 的时候,男女生还分班上课。
刘萌:
你好,你偷偷塞给我的信,让我又害怕又痛苦。我求求你别再给我写信了,因为你的信让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只是瞪着一屋子的黑暗……刘萌,我不愿电影里男女谈恋爱的 事儿过早地来到你和我身上。我还小,还不懂事,我希望咱俩中间有一条清澈的河,隔着河远远望你,你才是我心目中的你。如果你再写信,我连一个字也不看就撕!原谅我吧。
小丽
不知道浑小子给人家小丽写了些什么鬼话,叫人家又害怕又痛苦。好,回家后要狠狠 审他!
翻过两张纸,下面的文字吸住了刘科长的眼睛。 入团申请书
敬爱的团支部:
自从听了老山前线英模报告团的录音以后,我的心再也平静不下来了。你们知道,过 去我在班里总爱嘲讽那些要求入团的人,总以为他们全是假招子;而且过去我总以“持不 同政见者”自居,以为那样才有时代青年的味儿,可现在 ……
为什么没写完?是真的要往前迈出这人生的一步,还是又被什么怪想法给拽住了?
但不管怎么说,刘科长见到儿子的申请书心里微微有些热,仿佛看见了春芽在挺着绿 色的枪刺向地皮上面拱。
翻过一张八寸的彩照,刘科长吓了一哆嗦。
兄弟盟约
我哥儿们三人,虽不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在现今世态炎凉的社会 里,只有亲如手足的人才能真交。
我们要紧紧抱成一团,一人有难,兄弟相帮,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空口无凭,立此为据。一式三份,每人一张。
这个天杀的,搞起旧社会的帮会来啦!
搜,快搜!这小子,平时你一管他,他就瞪着眼睛说:“别总拿你们五六十年代的经来 教育我们,时代不同啦,我们有我们的追求!”
好哇,看你都追求些什么!猛地,手一烫。
感谢信
刘萌同志:
您好。
前次来京不慎丢失钱包,蒙您解囊相助。我现已回到四川与家人团聚了。我全家每 每提起您,都异常感动;每当我心生懈怠时,您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眼前,从您身上我看到了八十年代新少年的可爱形象。二十元借款已汇出。望查收 ……
刘科长的心尖儿颤了几颤。前些日子给儿子买运动衫的钱,他说丢了,为此一气之下狠狠抽过他一顿皮带。啊,那晚上他捂着脸,不哭,不叫,生生忍受了几十下,原来……
刘科长眼睛有些潮湿。小皮箱里盛着一个儿子,一个几乎不认识的陌生儿子! 儿子,你是谁呀?
看,《当前中日关系之我见》,看,《对中国足球队提几项建议》,看,损坏公物赔偿费收据……什么,《告父亲书》?
爸爸,您总要我按您的旨意干这干那,您总在对我说教,说我人生的道路只有在大学 毕业后才能铺展开来。我认为这就是我和您分歧的关键。您既然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该让我自己呼吸自由思考,甚至是拥有自由干蠢事的权利,我要独立的自由的生活,不是等十年后,而是现在就要一个自由的属于我的小天地,现在就要!爸爸,您不能总拴着我了,我常常为在您的腋窝下唯唯诺诺而感到羞耻 ……
携着室外的寒风,刘萌走进了家。头发又蓬又长,不戴帽子,不穿棉大衣,虽然被一日 的寒风冻得浑身打战,却装出一副快活神气。
爸爸有些异样,上上下下盯着儿子。不认识?还是又在酝酿什么教育演说辞?
父子俩面对面僵立,对视了片刻,刘科长指指桌子说:“我的新皮箱不用了,给你吧。寒假要开始了,把你的屋子好好打扫一遍!”
儿子迷迷瞪瞪瞟了眼桌子,那上面果真有一个崭新的人造革皮箱。皮箱?他的心一跳,慌忙跑进自己的小屋。
小屋被整理过,地面被仔细扫过。只是怪,爸爸的笤帚印一到床下就缩了回来,似乎很胆怯,竟不敢向床底下多伸出一厘米。
当然,床底下的那个旧皮箱也没挪地方,还塞在床铺下面,它藏着儿子的全部秘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夏有志以其对少年精神世界的哲学性观照与社会现实的敏锐文学化处理,成功突破了传统“好孩子”叙事的扁平化框架。他笔下的儿童形象既非道德理想主义的完美化身,也不是苦难叙事的符号载体,而是具有存在主义特质的复杂生命个体,在时代裂变的洪流中展现出精神成长的多维可能性。
夏有志的创作实践始终秉持“去符号化”的文学自觉,着力呈现少年精神世界的辩证性与矛盾性。这种叙事策略打破了传统儿童文学的二元对立价值判断,以存在主义视角重构少年形象的真实性。正如他在创作谈中所言:“儿童文学不应成为成人价值观的投射场,而应是映照人性复杂性的三棱镜。”
夏有志的文学贡献在于,他通过艺术化的叙事重构了中国儿童文学的人物谱系。这些少年形象既是时代浪潮中的个体生命标本,也是人性复杂性的微观解剖。他们的精神困境与突围历程,本质上是对“成长如何被理解与尊重”这一永恒命题的文学应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丽的回信中,“清澈的河”既象征着纯洁又象征着距离,表明小丽希望与刘萌保持 一种纯洁的友谊,并不希望过早涉及恋爱。
B. 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如“春芽在挺着绿色的枪刺向地皮上面拱”的环境细节,“吓了一 哆嗦”的动作细节,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C. 小说通过写刘科长与儿子的思想差异,突出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专断压制与儿子对自由的渴望之间的矛盾。
D. 小说结尾含蓄而深刻,刘科长给儿子一个新皮箱的举动,暗示父子之间的矛盾已然化解,“成长如何被理解与尊重”这一命题也有了答案。
7.关于刘萌旧皮箱里的秘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刘萌写的入团申请书虽未完成,但表明他内心已经受到积极思想的触动,开始思考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只是在行动上还存在一些犹豫。
B. 刘萌与另外两位同学签订“兄弟盟约”,这反映出他们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想要用结拜抱团的方式来反抗家长对他们的管束。
C. 刘萌瞒着父亲把买运动衫的钱资助给丢钱包的人一事,展现了他善良且富有同情心 的一面,这也契合丢钱包者感谢信中“可爱”的评价。
D. 刘萌写《告父亲书》表达对独立自由的渴望,是因为他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有了自己的 主见,并对父亲干涉自己的生活存在一定不满。
8.刘科长在发现儿子皮箱中的秘密的过程中,内心经历了多次起伏,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4分)
9.正如文本二所言,夏有志的作品“突破了传统‘好孩子'叙事的扁平化框架”,请结合两则 文本简要分析《儿子,你是谁》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里克等已杀奚齐、悼子①,使迎夷吾于梁。夷吾欲往,邵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乃使卻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及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秦穆公乃发兵送夷吾于晋。
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四月,周襄王使周公忌父会齐、秦大夫共礼晋惠公。惠公以重耳在外,畏里克为变,赐里克死。谓曰:“微里子寡人不得立。虽然,为子君者不亦难乎?”里克对曰:“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 臣闻命矣。”遂伏剑而死。
四年,晋饥,乞来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 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来,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逊。”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鸷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更令梁繇靡御,虢射为右,辂②秦穆公。穆公壮士冒败晋军晋军败遂失秦穆公反获晋公以归。
(节选自《史记 ·晋世家》)
【注】①晋献公宠爱骊姬,害死了大儿子,另外两个儿子夷吾、重耳逃到了国外。献公 死后,晋大臣里克等人杀死了骊姬的两个孩子奚齐、悼子。②辂:迎击。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穆公壮A 士 冒B 败晋军C 晋军败D 遂失国秦穆公国反G 获晋国公以归。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诚,假使,与《齐桓晋文之事》“诚有百姓者”的“诚”意思不同。
B.倍,同“背”,违背,与《鸿门宴》“不敢倍德”的“倍”用法相同。
C. 因,趁,趁着,与《庖丁解牛》“因其固然”的“因”意思相同。
D. 卜,占卜,古人灼烧龟甲、兽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晋惠公即位后派使者向秦君道歉说,如今想践行当初把晋河西之地献给秦国的诺言,但遭到大臣们反对,认为他流亡在外时无权割让晋国的土地。
B. 晋惠公虽然在里克等人的帮助下得到了君位,但他对里克并不信任,且公子重耳还 流亡在外,他担心里克又想接重耳回国,就找理由逼死了里克。
C. 晋国闹饥荒时,秦国予以帮助;秦国闹饥荒,晋国君臣上下意见一致,决定不帮助秦 国,而且要抓住上天赐予的机会,兴兵伐秦。这令秦国大怒。
D.晋惠公六年春天,秦穆公带兵讨伐晋国,深人晋国境内。九月,秦晋两国在韩原交 战,惠公受挫后,让梁繇靡驾车,虢射担任护卫,迎击秦穆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微里子寡人不得立。虽然,为子君者不亦难乎?
(2)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
14.庆郑为何不肯听从命令为晋惠公驾车?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从军行 戴叔伦
丈夫四方志,结发事远游。
远游历燕蓟,独戍边城陬。
西风垅水寒,明月关山悠。
酬恩仗孤剑,十年弊貂裘。
封侯属何人,蹉跎雪盈头。
老马思故枥,穷鳞忆深流。
弹缺动深慨,浩歌气横秋。
报国期努力,功名良见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主人公志向远大,年轻时曾出门远游,后又为国戍守边塞,增长了阅历和才干。
B.“酬恩”透露出主人公的报国志,“十年”句则以裘弊暗示其心愿久未达成。
C. 九 、十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主人公对他人封侯的不满,及对岁月蹉跎的伤感。
D. 尽管年纪已大,但主人公不肯无所作为,他借弹缺浩歌,表达了对获取功名的期望。
16.请从写景手法、意境两个角度对“西风垅水寒,明月关山悠”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课堂上,当刘老师讲解《李凭箜篌引》中“老鱼跳波瘦蛟舞”这一句,说它是借助老鱼和瘦蛟的反应侧面描写音乐魅力之大时,小丽感叹道:这和《赤壁赋》中“ , ”的写法一样啊!
(2)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小赵不禁反思:回答问话一定要谦虚,子路“率尔而对”有些轻率急躁,而公西华说“ , ”,才算有谦逊之风。
(3)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表示有战事出现。古诗文中常以它代指战争、战乱等,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自商业化以来,锂电池始终受限于一个根本性矛盾:正极材料中预存的锂离子既是能量 载体,也是寿命的“沙漏”——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加,(甲),即便电极材料完好无损,电池也会因“锂枯竭”而失效。而且,电池的大规模报废,既造成资源的浪费,(乙 )。
复旦大学彭慧胜团队独出新裁地采用了人工智能辅助的全新能源分子设计方法,他们稳扎稳打,按步就班,经过四年多的探索,成功结合AI 和有机电化学,将分子结构和性质数字化,通过引入有机化学、电化学、材料工程技术方面的大量关联性质,构建数据库,利用非监督机器学习,进行分子推荐和预测,最终获得了锂离子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 磺酸锂。这个消息不径而走,震撼了AI 业界。此次科研人员让电池“延寿”,展现了AI for Science的无限潜力。
目前锂载体分子已通过初期实验验证,预计在电池总成本中占比不到10%,具备大规模商用潜力,可用于补锂、储能、光储一体化。团队正力争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商品,助力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引领性发展。从源头解决电池大规模报废的问题,使产业生态走向智能化、环保化。
18.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沙漏”的引号,作用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阅读这些文章,看作者是如何层层辩驳剖析,并给出“药方”的。
B. 蔡漪喊来周朴园并且自揭丑事,让他看这是怎样一个“体面的家庭”。
C.《红烛》使用了“蜡炬”这一古典意象,并赋予了它崭新的含义。
D. 有学者认为这种“单颖果作物”制种困难,根本无法应用于生产。
19.请在第一段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文中第二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3分)
21.末段中加点的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请对此简要分析。(4分)
22.请为文段拟一个标题,要求概括文段内容,同时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 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又说:“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寂,因其固然。”
庖丁的话引发了你对“道”和“技”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 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3月17日青桐鸣大联考(高一)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美德可教能成为教育学的一个合法命题”变或然为必然。
2.A【解析】由材料一 “这主要是因为……而有本质 性的差异"可知,“在特定条件下,能力和知识具有 明显的普遍性”是“人们不会怀疑能力和知识的可教性问题”的主要原因,而非全部原因。且“不会因 为时空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本质性的差异”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有“在特定条件下”的限制。
3.D【解析】“都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错误,材料 二主体部分层层递进对观点进行论述。
4.【答案】①全面展示了德育范式的转变,丰富了内容,强调了变化。②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呈现了转变的逻辑链条,增强了表达的连贯性,增强了论述 的力量。③增强语势,突出了各个转变的特点,节奏感强,吸引读者注意。(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 4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排比句展示了强调道德律令、强调社会制度现代化、追求道德高标这三个不同方面的转变,丰富了内容,强调了德育范式的转变;排比句呈现出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使得论述的连贯性增强,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德育范式转变的系统性,增强了论述力量;排比句节奏明快,增强了语势。
5.【答案】符合美德特性:①注意德性的时空相对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人。②尊重主体性,摒弃单一教授能力和 知识的形式,唤起学生自由自觉的认同,避免强制灌输、机械训练。③重视时空弥散性,利用多重力量,引导学生在日常化的生活中培育德性。(一点 1分,三点3分)
契合德育范式转型:①注重德育逻辑与道德逻辑的融合,实际操作与追求情怀并重。②促进外在规则 与内心美善统一,促使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做“好孩 子”,做“好人”。(一点2分,两点3分)
【解析】符合美德特性:美德具有时空相对性,对美德的认识应适应时代要求;美德的形成依赖个体内 在的主动选择;个体德性的生成具有时空弥散性, 德育活动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契合德育范式转型:德育逻辑强调现实层面的操作路径、方法等,道德逻辑强调精神超越属性;外在道德规则是学校道德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在德育活动中要促使学生遵守 道德规范。
6.A【解析】B 项“春芽在挺着……”不是环境描写,而是刘科长的想象。 C 项“专断压制”过于夸大,小说中刘科长与儿子刘萌之间确实存在一些观念方面的冲突,但还谈不上“专断压制”,父亲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观念去要求儿子,而儿子渴望自由和理解,这种表述夸大了父亲的行为。D 项“已然化解”过于绝对,从小说全文来看,父子之间的观念差异等矛盾不是一个皮箱就能完全化解的,只是有了一定的缓和趋势。故选 A 项 。
7.B【解析】"用结拜抱团的方式来反抗家长对他们 的管束”于文无据。
8.【答案】①惊讶、担忧。当看到箱子里有女孩子的信 时,刘科长感到惊讶,又担心儿子早恋影响成长,内心产生了担忧。②欣慰、疑惑。看到儿子的入团申 请书,为儿子有积极向上的想法而欣慰,但又因申 请书没写完,而感到疑惑。③愤怒、焦急。看到“兄弟盟约”时,刘科长认为儿子搞起了旧社会的帮会,愤怒的同时也焦急地想要继续搜查,担心儿子走上歪路。④愧疚、感动。看到感谢信时,刘科长明白冤枉了孩子,内心充满愧疚,同时也为儿子乐于助人而感动。⑤纠结、反思。看到《告父亲书》,刘科长开始理解儿子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一点1 分,答对任意四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刘科长内心的多次起伏。答 题首先需有分层意识,按照从皮箱中发现物品的次序“女孩的信—入团申请书—兄弟盟约—感谢信—告父亲书”的叙事逻辑划分阶段;接着从文本中找 到细节支撑,如需提取“回家后要狠狠审他”“心里 微微有些热”“吓了一哆嗦”“眼睛有些潮湿”等具象 化情节作为心理依据,最后组织答案。
9.【答案】①刘萌有幼稚和叛逆的一面:订立兄弟盟约,反映出他受一种特定的、带有江湖色彩的价值 观影响;“头发又蓬又长,不戴帽子,不穿棉大衣”这些独特的外在表现是他个性和叛逆意识的一种强 烈表达。
②刘萌有善良和担当的一面:资助陌生人的行为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善良;损坏公物赔偿映射出他具有责任心和担当意识。
③他正在反思与成长:写入团申请书追求进步,展现出他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当前中日关系之我见》等文章体现他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进行深入思考和审视。(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题目要求结合文本二观点(夏有志突破传统“好孩子”叙事的扁平化框架),分析《儿子,你是谁》 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文本二指出作者夏有志突破了传统叙事,所以需要先知道传统“好孩子”叙事的特点,比如单一化、理想化,缺乏真实感。然后,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分点论述刘萌的不同侧面,可以从幼稚与成熟交织、叛逆与担当并存、个体意识与集体认同博弈等角度分析刘萌的形象是如何复杂多元的。
10.CDF 【解析】“壮士”是一个词,中间不能分开,而且它是“冒败晋军”的主语。“穆公壮士冒败晋军” 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第一处断在C 处。“晋军败”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第二处断在D 处。“遂失”是谓语,“秦穆公”应做其宾语,不然“遂失” 就语意不完整,所以第三处应断在F 处。
11.C【解析】C项,《庖丁解牛》中“因其固然”的“因” 意思是“顺着”。
12.C【解析】“晋国君臣上下意见一致”错,从原文 可知,庆郑认为应该帮助秦国,所以,对于拒绝借 粮,趁机伐秦一事,是有其他声音的,并非上下意 见一致。
13.【答案】(1)没有里先生,我不可能即位。尽管如 此,做您的国君的人不也太难了吗?[关键词 “微”(没有)、“立”(即位)、“虽然”(尽管如此)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没有废掉(奚齐、悼子),国君您凭什么 (怎么能)兴起呢?想杀死我,难道还找不到借口吗?竟然说是因为这个![“何以”(宾语前 置)、“其……乎”(固定句式)、“乃”(竟然)各1 分,句意1分]
14.【答案】①庆郑对晋惠公落井下石、忘恩负义的行为十分不满。②庆郑为人桀骜不驯。③晋惠公不按占卜的结果行事,庆郑认为这是不信任自己,心存不满。④庆郑认为晋国的失败是必然的。(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4分,答出三点5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题干问庆郑为何不肯听从命令为晋惠公驾车,需要从文中找出与庆郑相关的内容。从“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来,与之何疑?而谋之!"可知,庆郑主张借粮给秦国,回报先前的恩情,但晋惠公却趁机伐秦,庆郑 对晋惠公落井下石、忘恩负义的行为心怀不满;从“郑不逊”的评价以及庆郑的其他行为可知,庆郑为人桀骜不驯;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乃更令 步阳御戎”“不用卜,败不亦当乎!”可知,明明占卜 结果是“庆郑皆吉”,晋惠公却更换掉庆郑,让他人 为自己驾车,君主如此不信任自己,庆郑难免心存 意见,不愿为惠公驾车。另外,从“不用卜,败不亦当乎”也可以看出,庆郑认为晋国的失败是必然的。
【参考译文】
里克等人已经杀死了奚齐、悼子,派人到梁国去迎接夷吾。夷吾想要前往,邵芮说:“国内还有公子可以即位却到国外来找,难以让人相信。(如果)计划不借助秦国,用强国的威力来辅助回国,恐怕很危险。”于是夷吾让卻芮用厚礼贿赂秦国,约定说:“假使我能回到晋国,请允许我把晋国河西之地奉献给秦国。”并且送给里克一封信说:“如果我能够即位,请允许我最终把汾阳邑封给您。” 秦穆公就派军队护送夷吾回到了晋国。
晋惠公夷吾元年,派邳郑向秦君道歉说:“当初我把河西地许给您,如今有幸回到晋国立为国君。大臣说:‘河西地是先君留下来的土地,您逃亡在外时,怎么能够擅自许诺给秦国呢?'我力争也没有成功,所以向秦道歉。”也没有把汾阳邑封给里克,反而夺了他的大权。四月,周襄王派周公忌父会合齐、秦大夫共同在晋惠公即位时观礼。惠公因为重耳逃亡在外,怕里克发动政变,便赐死里克。对他说:“没有里先生,我不可能即位。尽管如此,做您的国君的人不也太难了吗?”里克回 答说:“如果没有废掉(奚齐、悼子),国君您凭什么(怎么能)兴起呢?想杀死我,难道还找不到借口吗?竟然说是因为这个!我听从您的命令。”于是拿剑自杀了。
晋惠公四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乞求购买 粮食。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 每个时代都有,赈救灾民帮助邻国,是国家的道 义。给晋国粮食。”邳郑的儿子邳豹说:“攻打晋 国。”穆公说:“晋君确实可恶,晋国百姓有什么罪!”最终卖给晋国粮食,自雍地源源不断运到 绛城。
晋惠公五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购买晋国的 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 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不久就违背了送给秦国土 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我们粮食,如今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卖给他们粮食,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却还要商量这件事!”虢射说:“往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反而卖给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就攻打秦国吧。”晋惠公采纳了虢射的计谋,不给秦国粮食,而要调派军队攻打秦国。秦君大怒,也派兵攻打晋国。
晋惠公六年的春天,秦穆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了,怎么办?”庆郑说:“秦帮助您回国,您违背送给秦国土地的约定;晋国闹饥荒,秦国运来粮食,秦国闹饥荒,晋国背叛秦国,竟然想趁秦国闹饥荒攻打它: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用占卜选择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都是庆郑吉祥。晋惠公说:“庆郑桀骜不驯。”就改令步阳驾车,让家仆徒担任护卫,向前进军。九月壬戌日,秦穆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晋惠公的马受困不能起步,秦军赶来,惠公窘迫,召庆郑驾车。庆郑说:“不采用占卜的话,失败不也应当吗!”说完就离开了。惠公改让梁繇靡驾车、虢射担任护卫,迎击秦穆公。穆公的壮士奋勇打败了晋军,晋军败退,就丢失了将要抓获的秦穆公,(秦军)反而俘获了晋君带回秦国。
15.C【解析】错在“表达了主人公对他人封侯的不 满”,诗中“封侯属何人”意为封侯拜将的机会属于 谁呢,这是一个问句,并非在表达不满。
16.【答案】①手法:前句从触觉写,后句从视觉写,诗 句调动了多种感官从多角度写景,使画面更为立体,更具感染力。②意境:诗句以西风、垅水、明 月、关山等意象,组成一幅空旷辽远的边疆景象, 渲染出苍凉阔远的氛围,透露出主人公渴望建功立业却徒劳无功的悲凉失意之感。(每点3分,共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解析】“垅水”“明月”等是眼中所见,是视觉描写, 而“寒”则是触觉描写,由此可知,这两句是从不同感官不同视角写景的,对此进行分析,就是第一点。把这两句诗中的意象组成的景象描述出来,并且指出其中蕴含着的人物的情感,就是意境,对此进行解说,就是第二点。
17.【答案】(1)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婺妇
(2)非曰能之 愿学焉
(3)(示例)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每空1 分,共6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第(3)小题 是开放性试题,只要是古诗文中含有“烽火”的句 子,就可以给分]
18.A【解析】文段中“沙漏”的引号,表特殊含义,“沙漏”一词为比喻用法。A 项的引号表特殊含义,又与“沙漏”一样是比喻。B 项的引号既表引 用,又表讽刺。C 项的引号,既表引用,又表强调。D 项的引号,表明“单颖果作物”是一个专有名词。 故选 A 项 。
19.【答案】(示例)甲:锂离子持续损耗 乙:又导致环境污染(每空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 数扣1分)
【解析】甲空,原文中“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加”是 锂离子持续损耗的条件,而“即便电极材料完好无 损,电池也会因‘锂枯竭’而失效”,说的是电池失 效的事,所以空缺处自然而然就需要填写"锂离子 持续损耗”这样意思的句子。乙空,从文段最后一句的“环保化”看,电池的大规模报废,除了造成资 源的浪费外,还造成了污染,所以第二个括号内应 填写造成污染这个意思的句子。
20.【答案】①“独出新裁”的“新”改为“心”;②“按步就 班”的“步”改为“部";③"不径而走”的“径”改为 “胫”。(每改对一处1分,共3分)
21.【答案】①“预计”意为事先估计,指的是锂载体分 子在电池总成本中占比不到10%这一点,只是一 种推测,并非确凿事实,这与实际情况相符,显示 出用词的准确性。②“力争”意为努力争取,准确 展现出复旦大学彭慧胜团队为实现将技术转化为 产品和商品的目标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每点2 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所谓准确性,指的是语言的内容符合客观 实际,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作答时,先分析加点 词语的意思,再根据语句内容,指出其合乎实际情 况即可。
22.【答案】(示例1)让锂电池“延寿” ,AI 开出“神奇 药方”
(示例2)AI 出手解决“锂枯竭”难题
(修辞手法2分,有效概括内容1分,语言通顺1 分,共4分,超过字数扣1分)
【解析】文段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锂枯竭”问 题被解决了,二是“锂枯竭”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 AI 的运用。所以拟题时应以这两者为表达内容,可以运用对偶、拟人、比喻等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
23.【写作指导】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其中的“道”指 的是事物变化的规律,其中的“技”就是具体的操 作技术。所谓“进乎技矣”是说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寐,因其固然。”其 中,“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体现的是“道”,即规 律,而“批大卻,导大寐”就是在“道”的指导下做出 的行为,是“技”的表现。
这两句话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深入探究其规律,而且要顺应规律,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试题要求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这限 定了写作的内容——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样 写,作文才会有“我”,才不至于泛泛而谈,道理才 能讲得真而且透。
试题问“引发了你对‘道'和‘技'怎样的思 考”,就是要求在写作中重点阐述“道”与“技”的关系。就学习而言,各学科的学习以及所学知识体系都是有规律的,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探究知识与学习的规律,这是“道”。具体的学习策略、解题方法和过程等等,都是“技”。以此写作,所要阐述的是,在学习上,以“道”为指导,才能有有效之“技”,学习才能够走向成功。就生活而言,写作者所做之事、所见之事,只要其中含有规律,其规律就是“道”,做事的方法、策略等,就是“技”,以此写作,所要阐述的是,在生活中,以“道” 为指导,才能使做事效率高、成功率高。
【参考立意】
①探究学习与生活之道,是走向成功的正途
②唯有顺应“道”,才能有游刃有余之“技”
③“道”为主,“技”为辅,两相结合,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