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文汇·文言诗词积累篇章》
■ 01 青桐鸣联考·文言阅读
里克等已杀奚齐、悼子,使【动词,派遣】迎夷吾于梁。夷吾欲往,郤芮曰:“内【国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到国外】求,难信【难以被信任】。计【计策】非之【动词,到】秦,辅【借助】强国之威以入,恐危【有危险】。”乃使郤芮厚赂【用丰厚财物贿赂】秦,约【约定】曰:“即【如果】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给】秦。”及遗【送给】里克书曰:“诚【如果确实】得立,请遂【最终】封子【对人的尊称,您】于汾阳之邑。”秦穆公乃发兵【派遣军队】送夷吾于晋。
译文
【里克等人已经杀死了奚齐、悼子,派人到梁国去迎接夷吾。夷吾想要前往,邵芮说:“国内还有公子可以即位却到国外来找,难以让人相信。(如果)计划不借助秦国,用强国的威力来辅助回国,恐怕很危险。”于是夷吾让卻芮用厚礼贿赂秦国,约定说:“假使我能回到晋国,请允许我把晋国河西之地奉献给秦国。”并且送给里克一封信说:“如果我能够即位,请允许我最终把汾阳邑封给您。” 秦穆公就派军队护送夷吾回到了晋国。】
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道歉】秦曰:“始【当初】夷吾以河西地许【答应】君,今幸【侥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已故君主】之地,君亡【逃亡】在外,何以【凭什么】得擅【擅自】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不能成功】,故谢【道歉】秦。”亦不与【给】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四月,周襄王使周公忌父会【会合】齐、秦大夫共礼【以礼庆贺,参加庆贺典礼】晋惠公。惠公以【因为】重耳在外,畏【害怕】里克为变【发动叛乱】,赐里克死。谓曰:“微【如果没有,表假设】里子【对里克的尊称】寡人不得立。虽然【即使这样】,为子君者亦不难乎【为您的君主,也有难处,意即你弑君而立我,我杀你也难免】?”里克对【回答】曰:“不有所废【废除旧君】,君何以兴【兴起,指即位】?欲诛之,其【难道,表反问】无辞【借口】乎?乃言【竟然说出】为此!臣闻命【接受命令,听从您的意思】矣。”遂伏剑【用剑自杀】而死。
译文
【晋惠公夷吾元年,派邳郑向秦君道歉说:“当初我把河西地许给您,如今有幸回到晋国立为国君。大臣说:‘河西地是先君留下来的土地,您逃亡在外时,怎么能够擅自许诺给秦国呢?'我力争也没有成功,所以向秦道歉。”也没有把汾阳邑封给里克,反而夺了他的大权。四月,周襄王派周公忌父会合齐、秦大夫共同在晋惠公即位时观礼。惠公因为重耳逃亡在外,怕里克发动政变,便赐死里克。对他说:“没有里先生,我不可能即位。尽管如此,做您的国君的人不也太难了吗?”里克回 答说:“如果没有废掉(奚齐、悼子),国君您凭什么(怎么能)兴起呢?想杀死我,难道还找不到借口吗?竟然说是因为这个!我听从您的命令。”于是拿剑自杀了。】
四年,晋饥【发生饥荒】,乞籴【请求买入粮食,籴:买进粮食】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广泛传播】,国家代有【交替出现】,救灾恤【救济】邻,国之道【国家间的道义】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讨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厌恶这个君主,“是”为宾语前置标志,正常语序为“恶其君”】,其民何罪!”卒【最终】与粟,自雍属【连接,指从雍地一直运送到】绛。
译文
【晋惠公四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乞求购买 粮食。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 每个时代都有,赈救灾民帮助邻国,是国家的道 义。给晋国粮食。”邳郑的儿子邳豹说:“攻打晋 国。”穆公说:“晋君确实可恶,晋国百姓有什么罪!”最终卖给晋国粮食,自雍地源源不断运到 绛城。】
五年,秦饥,请籴【dí 买进粮食;与“粜”相对 ,tiào 卖粮食】于晋。晋君谋之【商议这件事】,庆郑曰:“以【依靠】秦得立,已而倍【通“背”,违背】其地约【土地约定】。晋饥而秦贷【借】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怀疑什么】?而谋之【却商议不给】!”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不知道夺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难道,表反问】可以逆天【违背天意】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派遣军队】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译文
【晋惠公五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购买晋国的 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 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不久就违背了送给秦国土 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我们粮食,如今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卖给他们粮食,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却还要商量这件事!”虢射说:“往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反而卖给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就攻打秦国吧。”晋惠公采纳了虢射的计谋,不给秦国粮食,而要调派军队攻打秦国。秦君大怒,也派兵攻打晋国。】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率领军队】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深入境内】矣,奈何【怎么办】?”郑曰:“秦内【通“纳”,使……进入,指送您回国】君,君倍其赂【当初的许诺】;晋饥秦输【运送】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趁着】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深入境内不也应该吗】!”晋卜【占卜】御右【车夫和车右,战车上的职位】,庆郑皆吉【占卜结果适合】。公曰:“郑不逊【恭顺】。”乃更【改】令步阳御戎【驾驭兵车】,家仆徒为右,进兵【进军】。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交战】韩原。惠公马鸷【马难驯】不行【不能前进】,秦兵至,公窘【处境困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不采用】卜,败不亦当乎【失败不也应当吗】!”遂去【离开】。更令梁繇靡御,虢射为右,辂【通“络”,绊住,指拦截】秦穆公。穆公壮士冒【冒死冲击】败晋军,晋军败,遂失秦穆公,反获晋公以归。
译文
【晋惠公六年的春天,秦穆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了,怎么办?”庆郑说:“秦帮助您回国,您违背送给秦国土地的约定;晋国闹饥荒,秦国运来粮食,秦国闹饥荒,晋国背叛秦国,竟然想趁秦国闹饥荒攻打它: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用占卜选择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都是庆郑吉祥。晋惠公说:“庆郑桀骜不驯。”就改令步阳驾车,让家仆徒担任护卫,向前进军。九月壬戌日,秦穆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晋惠公的马受困不能起步,秦军赶来,惠公窘迫,召庆郑驾车。庆郑说:“不采用占卜的话,失败不也应当吗!”说完就离开了。惠公改让梁繇靡驾车、虢射担任护卫,迎击秦穆公。穆公的壮士奋勇打败了晋军,晋军败退,就丢失了将要抓获的秦穆公,(秦军)反而俘获了晋君带回秦国。】
(节选自《史记 ·晋世家》)
■ 02青桐鸣联考·诗词赏析
从军行 戴叔伦[唐代]
丈夫四方志,结发事远游。
远游历燕蓟,独戍边城陬。
西风垄水寒,明月关山悠。
酬恩仗孤剑,十年弊貂裘。
封侯属何人,蹉跎雪盈头。
老马思故枥,穷鳞忆深流。
弹铗动深慨,浩歌气横秋。
报国期努力,功名良见收。
【译文】
丈夫立志在四方,结发之年就开始出远门去闯荡。他走过了许多地方,最后在遥远的边城戍守。 这里的风很冷,溪水也带着凉意。夜色中,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关山。为了报答恩情,他用忠诚守护着宝剑。时光荏苒,已经过了十个年头,他的皮衣已经破旧不堪。 到底谁有资格封侯?他已经满头白发,却还一无所获。就像一匹老马,仍然想念曾经的马厩;又像一条孤独的鱼儿,怀念着深深的河流。然而,每当弹起剑鞘,他都会感慨万千,歌声嘹亮激荡人心。期待着能够努力为国献身,希望有一天能够获得应有的荣誉。
【释义】
1. 丈夫:指有抱负的男子。 2. 四方志:有志向天下的意思。 3. 结发:古代男子成年的标志,这里借指成年。 4. 燕蓟:今北京一带,历史上曾有多个城市名含“蓟”字,如蓟县、广平蓟州等。 5. 陬:角落,边境。 6. 西风:秋风。 7. 垄水:田间的水沟。 8. 明月关山:形容边关的月光照在山上,表示边疆的夜晚。 9. 酬恩:报答恩情。 10. 仗孤剑:指独自依靠宝剑。 11. 十年弊貂裘:用了十年的破旧貂皮衣。 12. 蹉跎:虚度光阴。 13. 雪盈头:头发变白,形容年纪已大。 14. 老马思故枥:马思念旧时的马槽,比喻怀念故乡。 15. 穷鳞:困乏的鱼,比喻处境艰难的人。 16. 忆深流:回忆起水深之处,表达想回到过去的愿望。 17. 弹铗:敲击刀把,表示渴望出仕建功。 18. 浩歌:激昂高亢的歌。 19. 横秋:形容气势豪迈。 20. 期努力:期望努力工作。 21. 功名良见收:功名利禄终于得到回报。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戍边战士心怀壮志、豪情万丈的诗歌。诗人借用了远游、结发等典故,以及丈夫的意象,塑造了一位坚毅英勇的形象。同时,诗中的“酬恩仗孤剑”表现出战士强烈的正义感与忠诚心,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故国的深深的情感。而“封侯属何人”和“功名良见收”则意味着希望得到国家的认可和报答。整首诗体现出战士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深深的热爱。
【创作背景】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著名作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国力衰微,边疆屡遭侵扰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戴叔伦满怀报国热忱,写下了这首豪情万丈的诗歌。 诗中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反映了当时的边疆战事不断,朝廷和百姓都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而“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则表现了诗人英勇无畏的从军之心,以及为国家牺牲个人生命的决心。 同时,戴叔伦本人也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刺史等官职,对国家的治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边关将士的敬仰之情。因此,在这首《从军行》中,我们既能体会到诗人的满腔热血,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激荡。
■03 阅读拓展《史记·晋世家》节选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喜欢结交贤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cuī];狐偃[yǎn]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zhěn];魏武子。自献公为【是,作为】太子时,重耳固【本来就】已成人矣。
译文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年轻时就喜欢结交贤士。十七岁时就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咎犯,这是文公的舅父;贾佗;先轸;魏武子。从献公做太子时,重耳就已是成人了。】
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派】宦者履鞮[dī]趣【赶快】杀重耳。重耳逾垣[yuán]【翻越墙头】,宦者逐【追赶】斩其衣袪[qū]【衣袖】。重耳遂【于是】奔狄。狄,其母国也。重耳居【居处】狄凡【总共】十二年而【才】去【离开】。
译文
【献公二十二年【前655 】,献公让宦者履鞮赶快杀死重耳。重耳爬墙逃跑,宦者追赶,砍掉重耳的袖子。重耳就逃到狄。狄是重耳母亲的祖国。重耳在狄共居住十二年才离开。】
至秦,缪公【秦穆公】以【把】宗女五人妻【嫁给】重耳,故【以前,原来】子圉[yǔ]①妻与【之】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它的】国且【将要】伐,况【何况】其故妻乎!且【而且】受以【表目的】结秦亲而【进而】求入【返回晋国】,子乃【竟然】拘【拘泥】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缪公曰:“知子欲急反【返回】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拜两次】曰:“孤臣之仰【仰仗】君,如百谷之望【盼望】时雨。”
译文
【重耳到了秦国,秦缪公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原公子圉的妻子也在其中。重耳不打算接受公子圉妻,司空季子说:“他的国家都将去攻打了,何况他的妻子呢!而且,您接受此女为的是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您竟拘泥于小礼节,忘了大的羞耻!”重耳于是接受了公子圉妻。秦缪公十分高兴,亲自与重耳宴饮。秦缪公说:“知道你想尽快返回晋国。”赵衰与重耳离开了座位,拜了两次说:“我们这些孤立无援的臣子仰仗您,就如同百谷盼望知时节的好雨。”】
是【这】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在】九月卒【薨逝】。子圉立【即位】。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于是秦缪公乃【就】发兵【派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抵抗】之,然【但是】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跟随】君周旋【周游】天下,过【过错】亦多矣。臣犹【尚且】知之,况【何况】于君乎?请【请允许我】从此去【离开】矣。”重耳曰:“若【如果】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见证】之!”乃【于是,就】投【扔】璧【与】河中,以【来】与子犯盟【盟誓】。
译文
【当时是晋惠公十四年【前637】秋季。惠公于九月逝世,子圉即位。十一月,晋安葬了惠公。十二月,晋国大夫栾枝、郤穀等人听说重耳在秦国,都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人回晋国。于是秦缪公就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晋君听说秦军来了,也派出军队抵拒。可是民众都暗中知道了公子重耳要回来。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咎犯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过错也太多了。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您呢?我请求从这时离去吧。”重耳说:“如果我回到晋后,有不与您同心的,请河伯作证!”于是,重耳就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与子犯盟誓。】
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官【被动句】,即位为晋君,是【这】为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文公亡【逃亡】过【路过】时,及【以及】城濮时郑助楚也。晋曰:“必得【擒获】郑君而【才】甘心焉。”郑恐,乃间【暗中】令使【派遣使者】谓秦缪公曰:“亡【使灭亡】郑厚【使增强】晋,于晋得【收获】矣,而秦未为利【好处】。君何不解【接触包围】郑,得为东道【东道国】交【结交】?”秦伯说【通“悦”】,罢兵【退兵】。晋亦罢兵。
译文
【壬寅日,重耳进入晋军中。丙午日,重耳到达曲沃。丁未日,重耳到武宫朝拜,即位做了晋国国君,这就是文公。 七年【前630】,晋文公、秦缪公共同包围郑国,原因是在文公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对文公不礼貌,以及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援助了楚国。晋君却说:“一定得到郑君才甘心。”郑国害怕了,就暗中派使者对秦缪公说:“灭亡了郑国,增强了晋国,晋有所收获,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您为什么不放弃郑国,与郑结为友好?”秦伯同意了,撤走了军队,晋国也随后撤了军。】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①子圉:晋惠公太子。
■ 04 阅读拓展 《项羽之死》
项王军壁【名作动,驻守】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楚军】数重。夜【名作状,在晚上】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作动,唱楚歌。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这】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名作状,在晚上】起,饮【于】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被宠幸】从【使……跟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悲愤激昂;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自为诗曰:“力拔【撼动】山兮气盖【超过】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奔驰】。骓不逝兮可奈何【怎么办】,虞兮虞兮奈若【你】何!”歌【名作动,唱】数阕【乐曲每终了一次叫阕,可译作“遍”】,美人和【应和】之。项王泣【动作名,眼泪】数行下【名作动,向下】,左右皆泣【哭】,莫能仰视。
译文
【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羽】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应和着一同唱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jì),麾下【部下;麾,军中指挥士兵的旗子】壮士骑【qí】从者八百余人,直【当】夜溃围【突围】南【名作状,向南】出,驰走。平明【天亮时】,汉军乃【才】觉之,令骑【qí】将灌婴以【带领】五千骑(jì)追之。项王渡淮,骑(jì)能属【随从】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农夫】,田父绐【欺骗】曰“左【名作动,向左走】”。左,乃陷大泽中。以故【因此】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带领】兵而东【名作动,向东走】,至东城,乃【只,仅】有二十八骑(jì)。汉骑(jì)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估计】不得脱。谓其骑(jì)曰:“吾起兵至今八岁【年】矣,身【亲身【参加】】七十余战,所当【抵挡】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战败】,遂霸有天下。然今卒【最终】困于此,此天之亡【使……灭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本来】决死,愿为诸君快战【痛快战斗】,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yì)【砍倒】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文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乃分其骑以【之】为四队,四向【向四面杀出】。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约定】山东【古:山的东面;今:山东省】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溃散】,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担任】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退避】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损失】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通“服”,心服】曰:“如大王言。”
译文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于是项王乃欲东【名作状,向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通“舣”,使船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古:土地方圆;今:某一区域】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名作动,称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仅仅,只有】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没有用来……办法】渡。”项王笑曰:“天之亡【使……灭亡】我,我何渡为【呢】!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作动,往西走】,今无一人还,纵【即使】江东父兄而王【使……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即使】彼不言,籍独【难道】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品德高尚之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兵器】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遭受】十余创。顾【回头】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你】非吾故人【老朋友】乎?”马童面【名作动,面对】之,指【指给……看】王翳【 yì】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给】若德【名作动给……恩德,可译为“做好事】。”乃自刎而死。
译文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千金、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死。】
■ 05阅读拓展 《孔子家语·致思》节选
①孔子北【名作状,向北】游【游历】于农山【状后】,子路、子贡、颜渊侍侧。
②孔子四望,喟然【长叹的样子】而叹曰:“于斯【这】致思【用心思考】,无所不至矣。二三子【你们】各言尔志,吾将择【选择】焉。”
译文
【孔子向北游览到农山,子路、子贡、颜渊在身边陪着。孔子向四面望了望,感叹地说:“在这里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什么想法都会出现啊!你们每个人各谈谈自己的志向,我将从中做出选择。”】
③子路进【走上前】曰:“由愿得白羽【古代军中主帅所执的指挥旗。又称白旄。亦泛指军旗】若月,赤羽【赤色的旗帜】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jīng]旗【同“旌”】缤纷下蟠[pán]【盘旋飞舞】于地。由当【带领】一队而敌【对抗】之,必也攘【开拓】地千里,搴[qiān]旗【夺取军旗】执馘[guó]【割取敌人的左耳】。唯【只有】由能【胜任】之,使二子者从【跟从】我焉。”
④夫子曰:“勇哉!”
译文
【子路走上前说:“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机会,白色的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战旗像太阳,钟鼓的声音响彻云霄,繁多的旌旗在地面盘旋舞动。我带领一队人马进攻敌人,必会夺取敌人千里之地,拔去敌人的旗帜,割下敌人的耳朵。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做到,您就让子贡和颜渊跟着我吧!”孔子说:“真勇敢啊!”】
⑤子贡复【也】进【走上前】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交战】于漭瀁[mǎng yǎng]【广大无涯际的样子】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拔刀,举刀】交兵,赐着[zhuó]【穿】缟衣【白衣】白冠【名作动,戴白帽】,陈说【陈述叙说】【于】其间,推论【推究论述】利害,释【消除】国之患【灾难】。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⑥夫子曰:“辩【有辩才】哉!”
译文
【子贡也走上前说道:“我愿出使到齐国和楚国交战的广阔原野上,两军的营垒遥遥相望,扬起的尘埃连成一片,士兵们挥刀交战。在这种情况下,我穿戴着白色衣帽,在两国之间劝说,论述交战的利弊,解除国家的灾难。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做得到,您就让子路和颜渊跟着我吧!”孔子说:“真有口才啊!”】
⑦颜回退【退后】而不对【回答】。孔子曰:“回,来!汝【你】奚【为什么】独【只有】无愿乎?”
⑧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已经】言之矣,回何云【说什么】焉【宾前】?”
⑨孔子曰:“虽然【即使这样】,各言尔志也,小子【你】言之。”
译文
【颜回后退不说话。孔子说:“颜回,过来,为何只有你没有志向呢?”颜回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孔子说:“虽然如此,还是各人说说各人的志向,你就说吧。”】
⑩对曰:“回闻薰【香草】、莸[yóu]【臭草】不同器而藏【储藏】,尧、桀不共国而治【治理】,以【因为】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辅佐】之,敷【给予】其五教【五种教化,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导【教导】之以礼乐【状后】,使民城郭不修【修缮】,沟池不越【跨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放养】牛马于原【平原】薮[sǒu]【湖泊】【状后】,室家无离旷【离别】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忧患】,则由无所【没有用来……】施【施展】其勇,而【表并列】赐无所用其辩矣。”
译文
【颜回回答说:“我听说薰草和莸草不能藏在同一个容器中,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是同一类人。我希望得到明王圣主来辅助他们,向人民宣传五教,用礼乐来教导他们,使百姓不修筑城墙,不逾越护城河,剑戟之类的武器改铸为农具,平原湿地放牧牛马,妇女不因丈夫长期离家而忧虑,千年无战争之患。这样,子路就没有机会施展他的勇敢,子贡就没有机会运用他的口才了。】
⑪夫子凛然【严肃的样子】曰:“美哉德也!”
⑫子路抗手【举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谁】【宾前】?”
⑬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言辞繁多】,则颜氏之子有矣。”
译文
【孔子表情严肃地说:“这种德行是多么美好啊!”子路举起手来问道:“老师您选择哪种呢?”孔子说:“不耗费财物,不危害百姓,不费太多的言辞,这只有颜回才有这个想法啊!】
【选自《孔子家语·致思》】
【注】①搴【qiān】旗执馘【guó】:一定能够夺取敌人的军旗,割取敌人的左耳。指胜利完成战斗。搴,取,拔取。②漭瀁【mǎng yǎng】:广大无涯际的样子。③薰,香草。莸,一种臭草。④五教:五种教化,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 06 阅读拓展 诗词赏析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释】
1. 鹧鸪天: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2.史应之:据黄庭坚《山谷诗内集》卷十三《戏答史应之三首》任渊注:史应之,名铸,眉山人,落魄无检,喜作鄙语,人以屠僧目之。客泸、戎间,因得识山谷(黄庭坚)。
2. 莫放:勿使,莫让。
4.簪(zān)花:以花插头。倒著冠:倒戴着冠儿。此句暗用山简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自赏的生活态度。
5.且加餐:《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6.黄花:同黄华,指未成年人。白发:指老年人。牵挽:牵拉,牵缠。
7.付与:给与,让。冷眼:轻蔑的眼光。
【译文】
深秋的清晨,黄菊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人生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冒着斜风细雨吹笛取乐,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
要趁着身体健康努力加饭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
【赏析】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应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愤懑,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 07 阅读拓展 《史记·伯夷列传》节选
孔子曰:“伯(“伯”在古文中常见的意义有三,分别是“兄弟排行中最为年长者”“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和“一方的首领”。文中“伯夷”“西伯”中的“伯”意义不同)夷、叔齐,不念旧恶(过去的仇恨),怨是用(“用”在文中是“因为”的意思,与《劝学》中“用心一也”的“用”词义相同)希(“稀”。稀少)。”“求仁(追求仁德)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看到)轶诗(指未编入《诗经》的古诗)可异(感到诧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商周时国名。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君主即位)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次子)。于是(在这时)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好好地)养(赡养)老,盍(何不,为什么不)往归(投奔)焉。及至西伯卒(去世),武王载木主(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号为文王,东伐(向东讨伐)纣。伯夷、叔齐叩马(勒住马。叩,通“扣”)而谏曰:“父死不葬,爰(爰”通常作为连词使用,表示承接或递进的关系,相当于“于是”、“就”)及干戈(文中指“战争”,与“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干戈”意义相同),可谓孝乎?以臣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君,可谓仁乎?”左右(身边的人)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有节义的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归顺,归向)周,而伯夷叔齐耻(以 为耻)之,义(坚守道义)不食周粟,隐於(于,在)首阳山,采薇(今称野豌豆苗,冬季生芽,春季二三月长高)而食之。及饿且(将要)死,作歌。其辞曰:“登彼(那)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以暴臣换暴君)兮,不知其非(错误)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哪里)适归矣?于嗟徂(死亡)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有人)曰:“天道无亲(没有偏私),常与(帮助)善人。”若(像)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积累仁德)絜行(jié xíng,意为修饬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门徒,弟子),仲尼独(只有)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接连多次)空(空乏,穷困),糟糠(粗劣的饭食)不厌(同“餍”,饱,吃饱;),而卒(最终)蚤(同“早”)夭。天之报(有“报答、酬谢”的意思,与“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中的“报”词义相同)施善人,其何如(怎样)哉?盗跖日(每天)杀不辜(罪、过错),肝(“像烤肝一样的烧烤方法”)人之肉,暴戾(粗暴乖张;残酷凶恶)恣睢(放纵,凶暴),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竟然)以寿终(正常死亡)。是遵(这是遵循)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极大而又显著;较著:明显)者也。若至(连词。表示另提一事,用在句首,相当于“至于”)近世(带),操行不轨(不守法的事。轨,车辙,引申为法度),专犯忌讳(违法犯禁),而终身逸乐(安逸享乐),富厚累世(指好几代,数代)不绝(断绝)。或择地而蹈(朝某方向走;行 )之,时(时机)然后(这样以后)出言,行不由径(敢经由小路),非公正不发愤(指下决心;立志),而遇祸灾者,不可胜(完尽)数也。余甚惑(深感困惑)焉,傥(倘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亦各从(依照)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最后凋谢)。”举世(整个社会)混浊(混乱污浊),清士(品行高洁的人)乃见(出现)。岂以其重(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