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力提升(23分)【答案】 1.ACF 2.C 3.A
4.(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从这一辈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
5.秦伯重国家之“利”,烛之武让秦伯意识到灭郑危秦、存郑益秦;赵太后爱长安君,触龙抓住了她的爱子之心,让她意识到让长安君当质子为国立功,将来才能“自托于赵”,这才是长远的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媪”作主语,“尊”作谓语,“长安君之位”作谓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宾语后断句;“以膏腴之地”作“封”的状语,状语后置,其后断句;“多”作“予”的状语,“之重器”作宾语,中间不断开,“器”后断开;故选ACF。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丈夫,文中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错误。原文是“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可见“丈夫”在文中指成年男子。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表面上向太后请托让其子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实际上是为其子谋职”错误。先从为自己幼子求“补黑衣之数”入手,影射长安君,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触龙让其子补黑衣之数,其实是借题发挥,委婉劝谏赵太后。
C.“每次祭祀都为女儿哭泣祈祷”错误。原文“祭祀必祝之”,意思是“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不是“为女儿哭泣”。
D.“爱子女既要考虑当下”错误,主要是“为之计深远”。本文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厉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鄙”,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陪”,增加。(2)“至于”,到;“侯”,名词作动词,封侯;“继”,继承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烛之武劝说成功完全在于抓住了秦伯重国家之“利”的心理。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
触龙之所以能够劝说成功,是因为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不直接说赵太后烦心的事,而是站在赵太后的角度思考问题,关心和同情赵太后。并且以两人的共同点“爱子之情”为切入点,徐徐道来,说明让长安君做人质才是真正的爱子,是为他的长远打算,就像他把小儿子安排到王宫做守卫一样。赵太后爱长安君,触龙抓住了她的爱子之心,让她意识到让长安君当质子为国立功,将来才能“自托于赵”,这才是长远的爱。
参考译文: 甲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乙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说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进入殿内,缓慢地小步快跑,到了太后主动请罪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不能来见您。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请求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让她被赶回来啊。”难道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有子孙一代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对。”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触龙说:“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去世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近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非曰能之,愿学焉 3.浴乎沂,风乎舞雩
三、能力提升
1.①今天为什么这么多人学国学、学孔子、学《论语》
②而今天的祭孔是要弘扬儒学中理想的道德观、秩序化的社会和谐观
③他是一位伟大的往哲。
2.孔子及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在春秋战国时影响不大,后期逐渐受到重视,在五四运动时期被极度轻视,现在再次被推崇。
四、古代诗歌阅读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真实的自然景物描写”“具有画面感”错,本诗重在叙事说理,兼有抒情,没有自然景物的描写,因此缺少画面感。故选D。
2、【答案】人生若要成功,终须勤劳进取,不能听天由命、靠人施舍。颈联上句写天气决定农人忧喜,阐明靠天吃饭的道理;下句写勤懒决定收获丰约,阐明天道酬勤的道理。诗人否定前者,肯定后者,写出了诗人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颈联“阴晴卒岁关忧喜,丰约终身看逸勤”,意思是说农人一年到头因为天气的变化而或喜或忧,因天气关乎农作物的收成;而作为一个人,他终生成就的大小则取决于他是勤奋还是懒惰了。颈联上句写农人种田需要靠天吃饭,天气的阴晴好坏决定了丰收与否的或忧或喜,阐明只能仰仗外界条件吃饭的道理;下句写勤快懒惰才能决定最终收获的丰收还是歉收,阐明上天会偏爱那些勤奋努力的人的道理。
从表面看,本联写的是农作物的丰欠与勤惰的关系,实则更深一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诗人认为人生若要取得成功,亦须勤劳进取,不能靠天吃饭、听天由命,因为付出努力才会有所回报。
同时,此联也写出了诗人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教育子孙要勤于农事,不等不靠,勤以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