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巩固检测(二)答案解析

/

文言文阅读

【答案】10.BDH   3分 11.D    3分12.D    3分

13.(1)恰巧项伯要救张良,连夜去见张良,用言辞向项羽解释,项羽才不发兵。4分

2)范增多次向项王递眼色,举起他佩戴的玉玦多次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4分   

14.①怀王派沛公攻关中是因为沛公的宽容,杀子婴有负于怀王的信任。

②子婴已经投降了,再杀掉子婴,不吉利。3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王子婴乘素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

“子婴”是主语,“素车”“白马”结构一致,都是名词活用动词,做“子婴”的谓语,B处断开;

“系颈以组”状语后置句,“系颈”做“子婴”的谓语和宾语,结构完整,在D处断开;

“封”是动词,“皇帝玺符节”为偏正短语,二者形成动宾结构,结构完整,在H处断开;

故选BDH。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封存/边疆。句意:于是封存好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又想扩大它西边的边疆。

B.正确。被灭族/一般的。句意:批评朝政得失的要被灭族。/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

C.正确。句意:相聚议论的要被处死。

D.错误。意思相同,料想。句意:但是我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国。/趁对方没有料到(就采取行动)。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古人以‘南向坐’为尊,‘东向坐’次之,从材料二中‘亚父南向坐’可以看出项羽对亚父范增的尊重超过了项伯”错误,古人是以“东向坐”为尊,“南向坐”次之,从座位看不出“项羽对亚父范增的尊重超过了项伯”。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活”,使……活;“以”,用;“谕”,解释;“乃”,才。

2)“数”,多次;“目”,递眼色,使眼色;“示”,暗示;“三”,多次。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可知,怀王派沛公攻关中是因为沛公的宽容,杀子婴有负于怀王的信任。

②由原文“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可知,子婴已经投降了,再杀掉子婴,不吉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军队先于各路诸侯到达霸上。秦王子婴乘素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将领中有人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本来就因为我能宽容;而且人家已经投降了,再杀掉人家,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官吏,就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于是封存好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回军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豪杰说:“父老们苦于秦朝苛严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被灭族,相聚议论的要被处死。我和诸侯们约定,先进入关中的称王,所以我应当在关中称王。和父老们约法三章:杀人的要处死,伤人及偷盗的要依轻重抵罪。其余的秦朝的法律就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我之所以到这里,是为父老们除害,不是要侵害你们,你们不要害怕!我把军队撤回霸上的原因,是等诸侯来了再一起制定规约。”于是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去巡视郡县、乡邑,向百姓们讲清楚。秦地的百姓非常高兴,争着送来牛羊、美酒、食品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有是其他地方的十倍,地形险要。现在听说章邯投降了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让他在关中称王。他如果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您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队进来,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扩充自己的势力,抵挡他们。”沛公同意他的计策,并按他说的去做。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队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紧闭。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大怒,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珍宝都据为己有。”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第二天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比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连夜去见张良,用言辞向项羽解释,项羽才不发兵。沛公带了一百余名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到项羽后向他谢罪。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做?”沛公因为樊哙、张良的帮助,得以脱身逃回。回到军营,立即诛杀了曹无伤。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道歉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递眼色,举起他佩戴的玉玦多次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1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C.“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错误,颈联只写了项羽不用范增、韩信,不重视人才的一面,只写了失,也并不全面。   

故选C。

16.同:两首诗中都流露出对项羽的赞美。

异:①严诗中还包含有对项羽不能用人、功业未竟的惋惜;②李诗中还包含着对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比较诗歌情感的异同,要抓意象,挖内涵,品诗句,再结合诗歌写作背景体悟感情。

“船沉巨鹿竟亡秦”描写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表达了诗人对项羽诛灭暴秦,建立赫赫功业的赞美之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写项羽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宁肯战死也决不再回江东。赞美项羽是一位凛然无畏的英雄。因此,两首诗都有对项羽的赞美之情。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中,写项羽虽然建立起伟大的功业,却不能重用范增、韩信这样的人才,并且“剑舞鸿门能赦汉”写其在楚汉之争中决策错误,导致功业未竟,表达作者对其惋惜之情;而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项羽拒绝东渡,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英勇无畏。结合注释可知,《夏日绝句》写于宋室南渡之后,汴京沦陷,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因此,本诗赞扬项羽不肯渡江,意在反面写宋朝君臣面对孤军深入的金兵,竟然仓皇南逃,作者借此表达对怯懦畏葸、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讽刺。

据此分析所抒发情感的同与异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17.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俟度、醅圃。

四、语言文字运用18.A.翻天覆地(天翻地覆) B.浅尝辄止(浮光掠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所填成语是修饰“变化”,据“曾经……一纸信笺,承载着深厚的思念,传递着遥远的信息”和“在这个时代,知识的海洋不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屏幕之后”可知,如今语文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成语可填“翻天覆地”或“天翻地覆”。翻天覆地(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B处,所填成语是人们习惯于浏览碎片化的信息,而“在阅读名著、文言文等经典作品时”的经常性的做法,由“使得阅读长篇而深刻的文字变得愈发困难”看,这种做法并没有深入钻研领会问题,阅读是浮于表面的,留下印象不深刻。故成语可填“浅尝辄止”或“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又指博而不精。浮光掠影:水面上的反光,一掠而过的影子;比喻对事物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

19.①改为:随着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文化形式的产生,语文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或: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文化形式的产生,让语文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②改为:长此以往,我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乃至思维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随着……让……”的使用造成主语残缺。可以删去“随着”或“让”。改为:随着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文化形式的产生,语文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或: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文化形式的产生,让语文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②语序不当。“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乃至思维能力”中“乃至”表示递进关系,按逻辑顺序,应该表述为“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乃至思维能力”。改为:长此以往,我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乃至思维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20.甲: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    乙:也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语境是承接上文的“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写如今语文生活发生了变化,由下文“随着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文化形式的产生”“信息时代的洪流席卷而来,它在赋予语文生活以无限生机的同时,亦不免为我们带来了一丝隐忧”可知,语文生活的变化的背景是“信息时代”,据此可推知甲处填“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之类的话。

乙处,承接“这种互动不仅能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学习交流”,应该填递进关系的后一分句,可用“而且”或“也”呼应“不仅”,由上下文语境看,互动不仅有交流,而且在交流中还会生发“甚至参与在线写作比赛”的热情,从而让语文生活有“无限生机”,据此可推知乙处填“也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之类的话。

语言文字运用【答案】18.①把“后果”改为“影响”。

③把“新的创意是AI带给戏剧的”改为“AI带给戏剧的是新的创意”。4分    

19.但如果看一百遍我出演的话剧,同样的剧情、演员、台词,每一场都呈现得不一样,这是由于演员每次的表演,有着演员之间的即时交流、演员和观众的即时互动。 5分   

20.A.独一无二    B.过眼云烟    4分

21.甲:观众会开怀大笑    乙:是AI算法难以企及的(是AI算法无法做到的)  4分  

22.戏剧的独特魅力无法被AI取代3分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用词不当。“后果”多指不好的结果,而后文所说并非不好的结果,改为“影响”。

③句语序不当。主语与前后句的内容不协调,结合上下文,主语应为“AI”,改为“AI带给戏剧的是新的创意”。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补写的能力。

全文都在谈AI无法取代戏剧演员的原因,本段省略号前讲的是看电影,要形成对比关系,所拟句子应该讲看戏剧。

所拟句子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指出与看电影不同,看电影“哪怕看一百遍,我的表演都是一样的”,另一部分指出不同的原因,指出不同的原因时,需要联系本段开头“戏剧作为流动变化的艺术形式,其核心在于情感的即时交流与互动”。这样自然就形成了句子本身的因果关系,也形成了与上文的对比关系。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A空,根据上文“戏剧是演员个性与创造性的展现舞台”“每位演员都”,及下文“演员个性化的演绎”可以看出,此处是在说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故可填“独一无二”。独一无二:只有这一个,而没有别的可与其相比,形容非常突出。

B空,根据“如”“迅速消逝”可以得出,“不好的剧目”消逝非常快,故可填“过眼云烟”。过眼云烟:指的是从眼前迅速掠过的云彩和烟雾。比喻身外之物不必看重或比喻很容易消失的事物。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本空后面为分号,即下句内容与本句内容构成并列关系,根据后文“演到悲情处,观众则会哭”,可知甲处应该填写表达“观众会因有意思而笑”之意的句子。故此处可填:观众会开怀大笑。

乙处,由前文可知,演员在舞台剧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个性化的演绎和对剧中人物的全方位还原是AI所无法替代的。故此处可填:是AI算法难以企及的或是AI算法无法做到的。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文章第一段说AI无法取代戏剧演员。

第二段指出戏剧的现场性、即兴性和现实感是其独特之处,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即时反馈和碰撞,构建起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刻联系,这是AI与任何艺术形式都代替不了的。

第三段强调了戏剧是演员个性与创造性的展现舞台。每位演员个性化的演绎与对剧中人物全方位的还原,是AI算法难以企及的。

最后文章还指出优秀戏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社会价值,这种文化价值与社会责任,是AI技术难以承载的。

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出:戏剧的独特魅力无法被AI取代。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相关日志

Komentar di nonaktif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