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诗歌表达技巧

/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知识结构图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1.比喻、2.比拟、3.设问、4.借代、5.反问

6.对比、7.夸张、8.双关、9.互文、10.叠字

表达方式

描写:点面结合、远近结合、感官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细节描写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叙事抒情烘托

表现手法

点染、渲染、联想、想象、衬托、起兴、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结构技巧

开门见山、以景结情、卒章显志、铺垫、首尾照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以小见大、意象组合

 

知识梳理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1.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词句巧妙地以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断魂。把它们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如梦令》中用绿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

5.反问

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

6.对比

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7.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8.双关

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同音,以天气的晴朗、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9.互文

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互文,正确的翻译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词的意境更显丰富幽美。

10.叠字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这七组叠词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二、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1.景物描写的常见角度

角度

举例

分析

点面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

远近结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前两句描绘远景,后两句描绘近景。

感官结合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从体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度侧面写雪。

动静结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前一句是静景,是所见;后一句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怡人的风景画。

声色结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句中既有”“”“”“四种鲜明的颜色,还有黄鹂的鸣叫,传达出欢快的情绪。

正侧结合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第三、四句则以环境的荒凉偏僻侧面烘托。

白描

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细节描写

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细节描写是诗人的精心设置和安排。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2)间接抒情

借助景

乐景写哀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以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乐景抒发哀悼之情。

乐景写乐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情与景会,意到笔随,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哀景写哀情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以孤鸿、翔鸟写忧思伤心。

哀景写乐情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李颀《琴歌》)

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炉火融融、红烛高烧的温暖欢乐。

借助物

托物言志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诗歌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

借助事

借古讽今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才调无伦的贾生喻指李商隐,诚问鬼神的文帝影射晚唐昏君。

用典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尾联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表明归隐之情。

叙事抒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来的。

三、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烘托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使烘托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点染

所谓,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

运用点染法,会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明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

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乐府民歌《江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

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形体,使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反衬实等。

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诗人用碧绿的江水、青葱的山峦、火红的花和洁白的鸟勾勒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优美的图画。以乐景衬哀情,抒发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之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虚实结合

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借古讽今

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

委婉含蓄地表达主旨。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面对赤壁之战怀古,诗人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蕴含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作者个人的志向、意愿、情趣,借助具体之,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高洁、淡雅,秉持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四、古诗词的结构技巧

概念

说明

示例

赏析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的主要内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下联儿童的淡淡一问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态。

铺垫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

首尾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寄书长不达,人分散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自己褒扬(或贬抑)的真实意图。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以小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鲜明对比,以小见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意象组合

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人用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六个意象写早行,情景鲜明生动。

议论文论证知识系统建构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准确鲜明。

(1)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2)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

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理论论据

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3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来说,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证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服力。 

5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特 点

作 用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使说理有事实依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

类比论证

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通过相同属性的类比,推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以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使文章逻辑性强,思辨性强,无可辩驳

引用论证

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公式、定理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

使论证显得有高度,有深度,有可信度

归谬法

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推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

这种论证方法常和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辛辣、有力而富有幽默感的表达效果

6论证结构(思路)

(1)整体文本结构(思路)安排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从整个文本结构上来看,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和分总式。

(2)本论的结构(思路)安排

总分结构中的即议论文的本论部分,这是论述类文本的论证分析部分,其内部层次有:

并列式

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提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也大致相同

对照式

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

层递式

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

综合式

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

特殊式

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

 

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确定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脉络层次)出发,把握文本在结构上的特点。

7论证语言

(1)语言风格

可以用如下词语概括表述:高屋建瓴(有理论高度,理论性强)、气势凌厉、逻辑缜密、娓娓道来、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2)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

①概念使用准确;②词语运用准确,感情色彩恰当,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语言严密

①判断和推理严密,逻辑性强;②句式上多运用修饰成分多的长句,表达周密;③结构严密,衔接、过渡自然,有条理

语言鲜明

①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尤其是论点的表述;②态度明确,爱憎分明,避免含混不清

语言简练

叙述事实时,不铺排渲染,不刻意地述说细节

语言形象生动

①运用修辞手法;②语气变换多样,灵活运用各种句式(设问、反问、祈使、肯定陈述、否定陈述、双重否定等)

 

论述类文本快速阅读注意事项

 

论述类文阅读:抓要素,知流程,快答题

抓住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这是解决论证分析题的关键环节。具体答题时,要想从四个选项中快速判定正确答案,必定要找出题源,剖析选项,分析误因。

快解论证分析题“3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找出题源概括文章段意、层意,梳理文本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找出论证分析题四个选项的命题源头。

第二步:抓住要素,剖析选项 抓住论证“3要素,从立论前提、论证角度、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等角度剖析各选项。

第三步:分析误因,确定答案 确定重点排查的选项,找出失误的主要原因,深入细致分析,最后确定错误选项。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相关日志

Komentar di nonaktif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