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基本常识
一、诗歌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尚书·虞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 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二、诗歌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我们学过的《关雎》《蒹葭》等名篇便出自《诗经》。
2.战国时期
屈原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代表作是《离骚》。
3.两汉时期
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代表作有《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
(1)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代表作有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王粲的《七哀诗》等。
(2)田园诗:东晋陶渊明,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意境深远。
5.唐朝时期
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
唐诗的繁荣,首先体现在数量上。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诗人有两千二百余人,作品四万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不过,更主要的标志是涌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伟大诗人以及陈子昂、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唐诗的艺术水平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再加上题材、形式和流派的多样性,使唐诗达到了中国诗歌的高峰。
6.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词的派别主要有两大类,即豪放派和婉约派。
(1)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词的思想内容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词的形式不为规定的腔调、声律所束缚。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者,主要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陆游的词作不乏感慨国事的豪放之作,充满了国耻未雪、壮志难酬的悲愤激情。代表作有《示儿》《游山西村》等。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柳永、秦观、李清照、晏殊。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词主要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代表作有《雨霖铃》《望海潮》等。李清照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代表作有《一剪梅》《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等。
如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7.元朝时期
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
元曲可以分为散曲和杂剧两大类。其中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元散曲作家中,成就最高、最有影响力的是马致远,代表作《天净沙·秋思》。
三、诗歌流派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个人的思想情感,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离骚》。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等。
四、诗歌分类
(一)按音律分类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歌行体、新乐府。
(1)楚辞:又称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因此后人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2)乐府:乐府是朝廷设立的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正式成立于汉武帝时期,负责从民间搜集诗歌和歌谣。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了一种诗歌体裁。
2.近体诗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诗体,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分为两种:
(1)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2)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律诗八句,每两句一联,从上到下,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诗歌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等。
五、诗歌的结构章法、基本特点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基本特点就是理清诗歌中人、事、景、物、情之间的关系,各联(各句)间的关系。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歌的内核。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理清了景和情的关系,也就大致把握了诗歌的主题。
要想快速辨明人、事、景、物、情之间的关系,还要掌握以下内容:
1.结构章法
(1)诗
(2)词
(3)起承转合
起(首句/ 首联) | 即起句,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一般是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 |
承(第二句/颔联) | 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是“起”的延伸、拓展 |
转(第三句/颈联) | 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
合(尾句/尾联) | 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等。
(2)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读懂诗歌是一项综合性的脑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所以在讲解考点之前,先设置两节“入门课”,从读文方法和诗歌题材两个层面,结合教材进行讲解,帮助考生解读诗歌,为复习考点打好基础。
古代文人的思想图谱
分类 | 阐释 | 典型例句 | |
兼济天下 | 功成思想 | 良将寄志,保家卫国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
建功立业,矢志不渝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 ||
仕途坎坷 | 身处逆境仍信念坚定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 |
报国无门尚忧民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 ||
独善其身 | 高洁品性 | 高洁脱俗,洁身自好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
正直、有气节(节操),不事权贵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
坚贞不屈 |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 ||
身退思想 | 隐逸闲适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 |
“万念俱寂”的出世思想、“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 ||
不喜世俗束缚,厌弃官场黑暗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古代文人的情感图谱
分 类 | 阐 释 | 典型例句 | |
喜 | 自然 | 对自然山水景物的热爱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
人生 | 仕途得意,功业有成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 |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分 类 | 阐 释 | 典型例句 | |
悲 | 对国 | 山河沦丧,小人当道,报国无门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
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 ||
对民 | 剥削者压榨人民,人民遭受苦难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 |
对亲人、 对故乡 | 相思不得相见,思念家乡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
对友人 |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相思、挂念、担忧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
对历史 |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 |
借古讽今,通过历史抒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等情感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 ||
对人生 | 不得志,仕途失意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难》) | |
人生短暂,年华易逝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 ||
年华已逝,壮志未酬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
客居他乡,孤独寂寞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 ||
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
概括分析诗歌情感的六把钥匙
1.看题目
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2.看作者
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无不影响作者的创作。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
3.看时代
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内容和情感。
4.看意象
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只有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才能参悟意境,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
5.看关键词句
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其情感的转变。抓住关键词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看注释
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释,注释常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帮助,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