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古代诗歌形象有三种:人物形象(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作者形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和景物形象(包括画面和意境)。 其中景物形象之“景”与事物形象之“物”有相通之处,都是融入了作者情感之物象,即“意象”,因而在此将二者合在一处讲解。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类是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如陆游的《书愤》塑造了诗人忠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形象。另一类是诗中人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氓》塑造了勤劳能干、清醒决绝的女子形象。
高考设题方式有两种,一是鉴赏人物形象,二是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后者放在“核心考点五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讲解。
一、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九类人物形象
类 型 | 举 例 | 赏 析 |
傲视权贵 的形象 |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表现了他不慕富贵、傲视当权者的思想 |
忧国忧民 的形象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着想,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
钟情田园 的形象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这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
爱贤惜才 的形象 |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诗人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掩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
儿女情长 的形象 |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诗歌描写了暮春时节一对恋人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双方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
依依惜别 的形象 | 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诗人在送别朋友时,劝朋友再喝一杯酒,因为走出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情怀 |
立志报国 的形象 | 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战士们身经百战,黄金盔甲都磨穿了,但仍要坚守边疆,流露出一腔爱国豪情 |
归隐山 林的隐 士形象 |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诗中通过诗人和童子的对答,塑造了一个终日在云雾萦绕的深山中采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形象 |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的形象 |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知识分子形象 |
二、掌握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惜别友人、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英姿飒爽、武艺超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怡然自得、安闲宁静、羁旅天涯、忧愁苦闷、辗转漂泊等。
一、分析诗歌人物形象“四策略”
策略一: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具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诗歌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
策略二:联系诗歌的意象、典故等,分析人物形象
策略三: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要赏析人物形象,还必须具体分析诗歌语言,包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人物言行。外貌、神态同样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赏析人物也要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入手。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个性,因此鉴赏人物形象更要分析心理描写。
策略四: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
分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一般要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与创作背景。
二、鉴赏人物形象题答题“三步骤”
鉴赏意象
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鉴赏意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特点。高考对古代诗歌意象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概括意象的内涵或特点、分析意象的作用。
概括意象的内涵或特点
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六种意象类别
类 别 | 常见意象 | 举 例 |
送别类 | 杨柳、长亭、南浦、美酒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
思乡类 |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
愁苦类 | 梧桐、芭蕉、流水、猿、杜鹃、斜阳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
爱情类 |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
战争类 |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
闲适类 |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
一、概括意象的内涵或特点“三方法”
1.调动内涵积淀,分析象征意义
在平时阅读和学习古代诗歌时,要注意积累诗歌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意象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内涵,并在做题时调动积淀,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分析出事物的象征意义。
如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芭蕉”在古诗文中主要表达“孤独寂寞和离情别绪”,知道这些就不难理解本词中芭蕉树的形象特点及所寄寓的作者情感了。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季 节 | 事物特点 | 感情抒发 |
早春 | 欣欣向荣 | 喜悦之情 |
暮春 | 鲜花凋零 | 感伤、惋惜和留恋 |
秋冬 | 万物萧条 | 凄清、肃杀和悲凉 |
(2)关注冷暖色调
暖色调意象流露出的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的,冷色调意象流露出的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闷的。
3.知人论世,结合创作背景或作者阅历分析
很多作品是有其创作背景的,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意象的象征含义之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深入分析。
分析意象的作用
分析理解意象的作用类题,命题方式单一,但思考角度是多向的,需要综合分析。
分析意象作用“两步骤”
步 骤 | 内容角度 | |
步骤一 | 描述意象并指出意象的特点 | |
步骤二 | 分析作用,点出效果 |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
②提供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 ||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诗人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及“一腔爱国情”。但答题时不能只凭经验与积累,意象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决定 | ||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 ||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串诗歌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
鉴赏景物之画面、意境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即意象,前文已具体讲解,此处不再赘述),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从高考命题来看,相关考查点有:画面描述、意境赏析和写景作用分析。
前两种类型有诸多相通之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者答案要点有“画面特点”“画面内容(意象)”两部分,对情感分析一般不作要求;后者答案要点除以上两点外,还要分析其所蕴含的感情、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赏析意境
意境特点 | 举 例 |
雄浑壮丽 |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苍凉悲壮 |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闲适恬淡 |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清幽明净 |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明丽清新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萧疏清寂 |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
安谧美好 |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
高远深邃 |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淡雅幽远 |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
清冷幽静 |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分析写景的作用
写景的作用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密不可分,这一点是分析写景作用的基本意识。但面对具体的诗歌、特定的要求,一定要结合内容指出其作用的独特性。
一、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3.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以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4.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5.写景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包蕴着对晚唐衰败的叹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快意。
二、答题规范
分析写景的作用,需要联系诗歌的主旨,遵照题干所指定的方向思考作答。首先,明确指出其作用;然后对所写景物进行分析,一定要与“作用”对应。
若作用是多方面的,可按题干要求逐条亮明观点并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