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巩固检测(六)
(时间:60分钟 分值:7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隐公十一年夏,公会郑伯于郲,谋伐许也。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孙阏与颍考叔①争车,颍考叔挟辀②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③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④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公孙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⑤,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节选自《左传·隐公十一年》)
【注】①公孙阏与颍(yǐng)考叔:公孙阏,字子都,与颍考叔都是郑国大夫。②辀:车辕。③傅:迫近。④许叔:许庄公的弟弟。⑤昏媾:婚姻,姻亲。
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凡而器用A财贿B无置C于许D我死E乃亟F去之
断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会郑伯”中的“公”为古代五等爵位之首,“伯”也是周朝五等爵位中的称谓。
B.“壬午”与“壬戌之秋”的“壬戌”虽然都是干支纪法,但前者纪日,后者纪年。
C.“君谓许不共”与“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共”字含义相同。
D.“经国家”与“技经肯綮之未尝”(《庖丁解牛》)两句中的“经”字含义不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伯将要攻打许国时,他的手下公孙阏与颍考叔为抢夺兵车而发生矛盾,之后颍考叔在登上城墙后被公孙阏暗箭射死。
B.鲁、齐、郑三国逼走许国国君后,许国的归属成为难题,齐侯与鲁隐公都不愿接手管理许国,最终许国落到郑伯手中。
C.郑伯对许国的管理考虑得相对全面,让许国大夫百里事奉许叔主持国政,并安排公孙获住在许国西部进行辅助。
D.郑伯告诉百里只有郑国能够像姻亲一样对待许国,希望百里不要迫于形势让别国占有许国,进而与郑国发生冲突。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5分)“君子”为何说“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又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晨兴(魏野)
夜长乞待得晨兴,耽睡僮犹唤不应。烧叶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
临阶短发梳和月,傍岸衰容洗带冰。料得巢禽翻怪讶,寻常日午起慵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摄取了幽居生活的一个侧面来写,名为“晨兴”,却从夜中写起。
B.诗人唤僮不应,也未勉强,而僮未起,使得后面内容的展开更顺理成章。
C.“无宿火”与“有残灯”形成对比,可让人联想到诗人冬夜读书的画面。
D.尾联用虚笔,借写“巢禽”难以理解自己的早起,表达知音难寻的愁苦。
16.此诗颈联对仗工整,诗意自然,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的老师往往是循循善诱的,例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在谈话之前,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和而自谦,打消学生的顾虑。
(2)在《赤壁赋》中,“客”感慨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所表达的意思相似。
(3)大自然是壮丽的诗,而秋天的树叶更是别具一格,给大自然增添了许多生趣,请你写出高中阶段学过的含有秋天树叶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 A ,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新中国从 B 起步,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也(甲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①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②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型,③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④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⑤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⑥写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⑦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⑧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青山、绿水,⑨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基础奠定。
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不足2万只恢复增长到7万多只……《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成为高原上生灵草木、山川河流的“守护神”。九屈黄河,尽显奔滕壮阔,《黄河保护法》直指“九龙治水”病灶,各地各部门强化流域一盘棋意识,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人不负青山,(乙 )。新征程上,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协共生的现代化,我们一定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要保护生态环境,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态环境”,二者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第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小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市区料峭,视野空旷,似乎就我一个人,早早的,仿佛这才是常言所说“新的一天”。这“新”之于我,是异地之新。
那些蒸腾的雾气散发出的早点的味道,让我挪不动腿了。远远地,我仿佛就看见了黄亮亮的油条,还有鲜美的豆浆和千张。①千张在我老家叫干豆腐,软的那种叫水豆腐。②来到寿县,当然要尝一尝豆腐。③豆腐已成为当地极具特色的风味美食。④豆腐、豆浆、油条,近在咫尺,现在它不是文化,是一种滋味,沁在舌尖上。好没出息地,我吞了一口唾沫。千张卷油条,一焦一软,一油一素,搭配着是一种绝妙的吃法。我要了一根油条,马上改口,又要了一根。
炸油条的男子望了望我,看我背着那么大的相机,笑了,说他也爱照相,年轻时也买过照相机,那时还是胶卷的,海鸥牌。说过后,他有点羞涩,不好意思,带有青春的惆怅和幸福。我朝店铺里望了一眼,有一疑似老板娘的女人,在不停地收拾忙碌。我故意问是谁,老板笑了,你说是谁。我说,你好眼光啊,那时买相机就是照她吧,想必是被我说中了,他俩乐得不行。这个早晨,一下美好起来。
18. 下列句子中的“才”与文中加点的“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故都的秋》)
B. 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雷雨》)
C. 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百合花》)
D. 她才十七岁,还没学会怎样在这种事上给人家帮腔。(《哦,香雪》)
19. “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在寿县发明的,寿县是中国的豆腐之乡。”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0. 最后一段中人物对话没有使用引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谚说:秋冬吃三酸,一年病不沾。山楂,一直稳居秋季“三酸”美食榜榜首。不过,山楂的酸,虽能爽口生津,A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常见的就是空腹吃山楂引发的胃结石,特别是那些肠胃功能较差或有脾胃疾病的人。山楂的有机酸对牙齿和胃部刺激较大,特别是空腹时,胃酸较多,在胃酸作用下,这些成分会和蛋白质结合成鞣酸蛋白复合物,鞣酸蛋白复合物很难溶于水,B__________________,就会和山楂果胶及植物纤维等凝结成块,最终形成植物性结石。
山楂的甜,同样也是有些人担心的食用风险点。有说法称,①山楂虽然口感偏酸,②但含糖量为22%—25%左右,③因此升糖特别快,④尤其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⑤实际上,山楂所含的大量果胶、有机酸和多酚类物质,⑥能减轻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⑦所以,山楂不会快速升高血糖。⑧而且山楂的脂肪含量较低,约为0.6g/100g⑨也常被用于减肥降脂的一些产品。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巩固检测(六)答案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答案】10.BDE 11.C 12.D
13.(1)许国已经服罪,即使您有命令,我也不敢参与过问。
(2)我之所以让您留在这里,不只是为了许国,也是为了姑且巩固我的边境。 14.原因:①许国无视法度,郑庄公便讨伐它,服罪便宽恕它。
②郑庄公估量德行来决定事情,量力而行,相时而动,不给后人留下忧惧。
意义:礼法能够帮助治理国家,稳定社稷,让百姓有次序,对后代有益。
【导语】本文讲述了鲁隐公十一年夏,鲁、齐、郑三国联合伐许的事件。最终,郑国执掌了许国的管理权,郑庄公以礼对待许国,使得局势相对稳定。文中强调了郑庄公知礼懂礼,通过礼仪治国安邦的意义。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的一切器用财物,不要放在许国。我死后,你就马上离开许国。
“器用财贿”是并列短语,A处不断开,“凡而器用财贿”作主语,为了强调,主谓之间可断开,故在B处“贿”后断句;
“无置”作谓语,“于许”介宾短语作补语,故在D处断句;
“我死”主谓结构完整,且“乃”表承接关系,引出下一句,故在E处断句。
故选BDE。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正确。句意:壬午日。/壬戌年秋天。
C.“含义相同”错误。“共”同“恭”,恭敬、恭顺;/“共”同“供”,供给。句意:您说许国不恭顺。/(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D.正确。治理;/经脉。句意:治理国家。/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都不曾用刀去碰过。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郑伯告诉百里只有郑国能够像姻亲一样对待许国”错误。由原文“其况能久有许乎”“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可知,郑伯认为郑国无法长久占有许国,此处是在请求百里,如果郑国以后有求于许国,希望许国能够像对待老姻亲一样帮助郑国。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既”,已经;“虽”,即使;“与闻”;参与过问。
(2)“吾子”,尊称,您;“聊”,姑且,暂且;“圉”,边境;“不唯许国之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唯为许国”。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原因:①由原文“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可知,郑庄公在处理许国问题上,体现了礼的精神。他看到许国没有遵循法度,因此决定讨伐,但在许国服罪后,他宽恕了许国,并没有肆意进行侵占。
②由原文“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可知,郑庄公在行动时,谨慎地评估自身德行和实力,顺应时机,不给后代留下麻烦,表现出他懂得并践行“礼”这一治理原则。
意义:由原文“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可知,礼法的价值,在于它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可以稳定社稷秩序,给人民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并且造福于后代,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译文:
鲁隐公十一年夏,鲁隐公在郲地会见郑伯,谋划进攻许国。郑伯将要进攻许国,五月甲辰日,在太祖庙里分发武器。公孙阏与颍考叔抢夺兵车,颍考叔挟起车辕便跑,子都(即公孙阏)拔出戟去追他。到了大路,没有追上,子都恼火。秋七月,鲁隐公会合齐侯、郑伯进攻许国。庚辰日,(军队)迫近许国。颍考叔拿着郑伯的蝥弧旗抢先登上城墙,子都从下边向他射箭,(颍考叔从城墙)坠落(而死)。瑕叔盈又拿着蝥弧旗登上城墙,向四周挥动旗帜并大声喊道:“国君登上城墙了!”郑国军队全都登上城墙。壬午日,就进入许国。许庄公逃到卫国。齐侯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说:“您说许国不恭顺,所以我跟随您征讨它。许国已经服罪,即使您有命令,我也不敢参与过问。”于是(齐侯把许国)让给郑人。
郑伯让许国大夫百里事奉许叔并居住在许国东部,说:“上天降灾难于许国,鬼神确实对许国国君不满意,而借我的手来惩罚他。我只是这样连一两个父老兄弟都不能和谐相处(的人),怎敢把征讨许国当作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一个弟弟,不能和睦相处,让他在各处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我难道还能长久占有许国吗?您事奉许叔来安抚这里的百姓,我将派公孙获来辅佐您。如果我得以善终埋葬于土地,上天或许会依礼撤除对许国造成的灾难,愿意让许公重新为他的国家效劳。希望我郑国对许国有所请求时,你们能像对老姻亲一般,可以降低身份同意。不要让别的国家迫近此处,来和我郑国抢夺这方土地。我的子孙如果连挽救(自己)灭亡的时间都没有,又哪能替许国祭祀呢?我之所以让您留在这里,不只是为了许国,也是为了姑且巩固我的边境。”于是派公孙获住在许国西部,说:“你的一切器用财物,不要放在许国。我死后,(你)就马上离开许国。我已故的父亲在这里建立新的城邑,而周王室已经衰败,周王室的子孙日渐丢失他们的祖业。许国,是四岳的后代,上天已经厌弃周王室的德治,我哪里还能跟许国相争呢?”
君子说:“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合乎礼。礼,是治理国家、稳定社稷、让百姓有秩序、对后代有益的法规。许国,无视法度便讨伐它,服罪便宽恕它,估量德行来决定事情,衡量能力去做事,看准时机才行动,不给后人留下忧惧,可以说是懂礼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知音难寻的愁苦”错。尾联意为“料想巢禽反倒会觉得奇怪,这个人平时都是中午才能懒懒地起来的啊”。可见这只是一次偶然的早起,诗人只是借揣测巢禽的想法,来表现此次晨起的闲趣。“愁苦”与此诗主要基调不合,“知音难寻”在诗中也找不到依据。
故选D。
16.①“临阶”与“傍岸”,地点相对,点明诗人所处位置,描绘出场景。
②“短发”与“衰容”,人物外貌特征相对,展现出诗人自身形象,突出其衰老之态。
③“梳和月”与“洗带冰”,动作及伴随状态相对,细致刻画了诗人在清冷的清晨梳理头发、洗漱的行为,表现出生活的清苦与孤寂,整体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临阶”和“傍岸”都是动宾结构,“临”和“傍”是动词,“阶”和“岸”是名词。“临阶”与“傍岸”相对,一个地点是在台阶附近,另一个地点是在河岸旁边。这两个词语点明了诗人所处位置,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处的场景。
②“短发”和“衰容”都是偏正结构,“短”和“衰”是形容词,“发”和“容”是名词。“短发”与“衰容”相对,写出诗人的衰老之态,让读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形象特点。
③“梳和月”和“洗带冰”也是动宾结构,“梳”和“洗”是动词,“和月”“带冰”分别是“梳”“洗”的伴随状态,且“和”“带”在这里是介词,“月”“冰”是名词。这种词性的严格对仗使得诗句在形式上整齐匀称。意境的营造在画面描绘上,展现出一幅清冷的清晨诗人自我打理的画面。诗人在阶前借着月光梳理短发,在岸边用带着冰的水清洗容颜。月光的清冷、冰的寒意,与诗人衰老的形象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
三、名篇名句默写【答案】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 毋吾以也 ③. 固一世之雄也 ④. 而今安在哉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四、语言文字运用
18.A.前所未有/史无前例 B.一穷二白/一贫如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由前文“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可知,说明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这些工作的规模、影响都是之前没有过的,可用“前所未有/史无前例”。前所未有:指以前所没有过的,形容事物新颖、罕见。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即前所未有。
B处:由后文“起步”“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说明新中国在工业化方面的基础是很薄弱的,可用“一穷二白/一贫如洗”。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物质文化水平不高。常用来形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一贫如洗:穷得像被水洗过一样,什么也没有。形容十分贫穷。
19.(甲)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
(乙)青山定不负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前文提到“新中国从起步,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发展的奇迹”,这说明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后文提到“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这表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新的挑战。因此,甲处应该补充的是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后果,可填入“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
乙处,前文提到“人不负青山”,这是一个条件句,表明如果人们不负青山,那么青山会有怎样的回应。结合后文“我们一定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这说明只要人们保护环境,环境也会以美好的状态回报人类。因此,乙处应该补充的是环境的积极回应,可填入“青山定不负人”。
20.①原句运用类比,把“生态环境”类比为“眼睛”和“生命”,表达生动形象,强调了生态环境的珍贵,也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②原句运用对偶,两个分句结构和内容一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更好地突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运用了类比手法,将“生态环境”比作“眼睛”和“生命”,这样的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能够直观地传达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眼睛是人体非常珍贵的器官,生命更是无价之宝,通过这样的类比,使得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更加深入人心。
②原句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两个分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和“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结构和内容上保持一致,形成了整齐的句式和和谐的音韵,使得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记忆。对偶的修辞增强了语句的表现力,使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好的强调。
21.②修改: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型。
④修改: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⑨修改: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转变……”和“……转型”结构混乱,句式杂糅了,将“转变”改为“推动”。
④“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成分残缺,“走”的后面缺少宾语,在“高质量发展”后面添加“之路”。
⑨“基础”“奠定”语序不当,将“基础”放到“奠定”后面。
22.①将“九屈黄河”改为“九曲黄河”。②将“奔滕”改为“奔腾”。③将“和协”改为“和谐”。④将“永住”改为“永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①“九屈黄河”的“屈”应为“曲”。②“奔滕”的“滕”应为“腾”。③“和协”的“协”应为“谐”。④“永住”的“住”应为“驻”。
五、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答案】18. A 19. B
20. 没有了引号的打断,加强了语言的连贯性,增强了文本的流畅性和可读性。②使“我”和油条老板的对话能更加融入到整体场景中,更能营造出美好和谐的氛围。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一般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的“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
A.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
B.表示“刚刚”“刚开始”“恰好”的意思;
C.表示事情或者状态发生、出现得晚
D.表示“只有”“不过”“仅仅”的意思,此处是指她年纪小。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在寿县发明的,寿县是中国的豆腐之乡”与“来到寿县”中的“寿县”话题保持一致,前后照应,衔接紧密,故应放在②处。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这一段中“我”和老板之间的对话,没有使用引号来打断两人的对话,也就是说,没有采用直接引语,而是用间接引语的方式,没有引号加强了语言的连贯性,增强了表达的流畅性。如果使用引号,就有了停顿,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就会削弱。
前两个语段都采用叙述性语言,那么,第三段段也应采用叙述性语言,这样前后语段才能更和谐致,所以,“我”和油条老板的对话没有使用引号,就能与整体场景更融合,更能营造出美好和谐的氛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答案】21. A也可能带来食用风险 B沉积在胃内后
22. ②但含糖量为22%-25%; ⑥能降低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 ⑨也常被用于一些减肥降脂的产品。
【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前面说“虽能爽口生津”,此处语意转折,下文“最常见的就是空腹吃山楂引发的胃结石”说的是食用的风险,应填:也可能带来食用风险。
B.前面说“特别是空腹时,胃酸较多,在胃酸作用下”,强调在胃内的反应,后面“就会和山楂果胶及植物纤维等凝结成块,最终形成植物性结石”说的是在胃内沉积的结果,应填:沉积在胃内后。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不合逻辑,“22%—25%”表范围,“左右”表约数,不能用在范围词后面,二者矛盾,删掉“左右”;
⑥搭配不当,“减轻……速度”动宾不搭配,改为“降低……速度”;
⑨语序不当,“一些”是数量词,应放在“减肥降脂”前面。